家乡的风俗作文常用(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风俗作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比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划龙舟。春节拜年,走亲访友。除夕贴对联,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的吃团圆饭……今天让我们讲一讲其中的一种风俗——春节。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我们将会在这一天贴对联,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的夜晚,家人们都要在一起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要多煮点,意味着年年有余。饺子里还有包钱、糖、枣等,吃到的人都预示着吉祥发财。大家都衷心的互相祝福着。除夕的夜晚最有特色的是放烟花,小孩子们更是高兴极了。整个夜晚的天空都是五颜六色的。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春”啊。
大年初一,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都去亲戚、好友家拜年。孩子向长辈拜年的时候,都会得到压岁钱。得到压岁钱的孩子们都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春节这个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那股年味还没散尽。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开始。将20xx年的烦恼丢掉,20xx年过全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生长于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父母儿时经历过的民俗日益淡化,但唯一雷打不动的就是一到当季大闸蟹当季上市,我们全家就会随着浩浩荡荡的品蟹大军自驾前往周边,一边品美食,一边赏秋景。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的秋游中,吃蟹就是一个保留项目。去年我们全家自驾去阳澄湖莲花岛,那肯定是要大吃一顿的。掰开那黄澄澄的信,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让人恨不得把蟹啃的连壳都不剩,掰开到黄澄澄的腿,猛地一缩,整段腿肉在咀嚼中留下满足与快感,烦恼与忧愁都从脑中散去。品蟹之后,离开蟹庄,赏着湖景,踩着落叶,一边散步,一边享受家人团聚欣赏美景所带来的乐趣。
品蟹后闲聊时听外公说,我的家乡在上海高桥镇,他小时候出了镇子就是农田与河流,秋天在河中间放一根竹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一大桶;外婆说,只要在篓子里撒一把米,放到河里,也可以收不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是一种品蟹的俚语,更是一种品蟹总动员。煮熟后的大闸蟹也寓意着鸿运当头。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红楼梦)中也写到了蟹,主要是三首品蟹诗。“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仔细一想,(红楼梦)主要是讲江浙沪地区的事,有了兴致的我查阅资料后发现:我国有3000多年品蟹的历史,人们至少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认识蟹了。
说到蟹,吃货们的.眼中肯定浮现出一道道脍炙人口的人间美味。阳澄湖的大闸蟹早已红透半边天了,淀山湖的清水大闸蟹,也是和阳澄湖大闸蟹齐名的美味,除此之外,太湖的东山大闸蟹,崇明的毛蟹也是必尝的美食。水煮螃蟹,葱油大闸蟹,油炸螃蟹,清蒸大闸蟹,葱姜炒蟹,避风塘炒蟹,爆炒大闸蟹……想到这些一款只喜欢吃蟹的同行,一定会被这些求而不得的宝贝馋的直咽口水,鲜美的味道仿佛已经融入了全身,鲜嫩的蟹肉好像进入了灵魂,皮薄馅多的蟹黄小笼似乎是皇上才能享用的至宝……就像精神食粮一样,一到蟹庄,一种奇幻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凉爽的秋天里,闲暇的双休日,在休闲与品位中度过,这是一件幸福的事。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悠然自得,这该是多美的一种享受。品蟹的风俗虽不需过多的成本,但乐趣无穷,同时获得了美味和放松。品美食,赏秋景,作为我家一直以来的风俗,是休闲的旅行,放松身心的活动,也是家人之间相互促进的方法,乐趣无穷。
我喜欢这个能给人触动味蕾,放松心情的风俗。希望江南吃蟹风俗一直能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延续这个蟹的故事,延续这个品味美食,家人团聚的乐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春节,是中国人最期盼的一个节日。春节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拜年、领红包、贴窗花、写对联、放爆竹等。我的家乡也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大扫除。
每逢春节前几日,我们家必定要大扫除,打扫的`项目也是很复杂的。
首先,擦窗户。拿一块抹布,再打一盆水,水里先加一点洗洁精,让抹布浸满水后开始擦玻璃。擦完第一遍,把盆里的水倒掉,再加上清水进行第二次擦拭,擦玻璃还是很简单的。
其次,扫地与拖地。扫地也是非常简单的,拿着扫把把地上的所有脏东西清理干净即可。扫完地后拿着沾满水的拖把,再把地上拖一下,晾干后的地板就如同新的一样。
接着,洗窗帘。洗窗帘就有些麻烦了,要先把窗帘从固定框架上拆下来,把上面的勾子全部摘下来,接着将它清洗干净,等待晾干,最后还要将那些钩子全部挂上去,将窗帘再次固定到框架上,这样才算完成。
下一步,收屋子。收屋子就是把桌子上的各种东西、床上的各种东西全部都摆放、折叠得整整齐齐,让屋子焕然一新。
一个美好无比的春节即将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4
这是一年的结尾,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在这一天,除了很小的孩子之外,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放鞭炮。我的家乡,安徽,在这一天的风俗,是其它玩乐不可代替的。
除夕这天,一整天,家家户户,忙里忙外,集市上格外热闹。小孩子们在这天最为兴奋,因为能买到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新鲜玩意儿,到处是鸡鸭鱼肉的香味。除了这些食品年货,还有一样,是最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鞭炮。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鞭炮映入孩子们的眼帘。我看着别人手里拿着鞭炮随意挥舞,很是羡慕。表弟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再加上他自己也想玩,于是他一边卖着萌,一边拉着妈妈求着去买鞭炮,妈妈也愉快地同意了!我们一下子买了几大捆鞭炮,我和表弟不知是该乐还是该愁。
正当我们惊讶的功夫,父母已经把鞭炮都拆开了,爸爸说:“眼看天色也不早了,我们去吃点东西然后找个空旷的地方把这鞭炮给放了吧。”我们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吃完了东西,走出集市,在村口不远处,我们找到了一块荒废的水泥地,就在这了!还没反应过来,爸爸就点了火,他让我拿起挑着鞭炮的杆子,他握着我的手,随意地挥舞着鞭炮,那发出来的光芒照亮了天上闪烁的'星光和地上的皑皑白雪。很多孩子闻声而来,共同欣赏这耀眼的美景。一波来了接着一波,这光芒仿佛在童真的快乐中永远延续了下去。
我陶醉其中,虽然我们站在这块老旧的水泥地上,但是我们一家人合家欢聚,在这水泥上一起放鞭炮,我想,这份和睦温馨,才是这决水泥地的价值所在。那时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偷快和满足。
虽然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场面会很少再次进入我们的眼帘,但是,一家人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会在我们的心中一直保留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俗。”我们的组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中也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五十六个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岁月的年轮,我们周围积攒出许多独特的.风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春节就是每年中的第一天,家人们称为“大年出初一”。这一天有着“开门爆竹”一说。
家家户户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欢说我在燃放爆竹的时候。看她姐姐在玩,我感觉姐姐好幸福。我兴冲冲的跑去妈妈那说:“妈妈,我也想要燃放爆竹。”妈妈却说:“你还太小,现在不能玩。”我伤心的撇了撇嘴。
春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就是除夕。大年三十除夕吃年夜饭,家家餐桌上少不了几道菜。一条鱼,鱼与余同音,年年有“鱼”,图个吉祥,图个喜庆。一道煮水饺,为驱鸦恶,求个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剩一些,因为年年有余,所以要剩一些。
春节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包饺子。妈妈把刚绞好的肉放进盆里,搅了搅,放了两颗鸡蛋。我兴冲冲的跑到妈妈那边说:“妈妈,你去忙别的活吧,把搅肉的事放心交给我。”我一直搅啊搅,知道妈妈走过来,手里拿着盐、香油、十三香等调味料。把香料放进去,妈妈又让我搅,知道我全都搅匀了,妈妈在我绞肉的时候,把面也和好了。然后妈妈就把面团拿出来,揉啊揉。把面团都揉的不怎么软了,妈妈才把面团搓成一个个的小球,在拿手掌一压,小球球变扁了。然后把面团擀一擀,改成一个小面皮,我拿了一张面皮,把面皮中间放上搅好的肉,再捏就成型了。捏出来的样子很像元宝。
春节是一年里最美好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五月五,到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这一首童谣过后端午节也正式的拉开了序幕,大街上热火朝天人们都津津有味地看着龙舟竞渡。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据百度的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形状,用竹筒装上米以后密封着烤熟。到了唐代之后,粽子的形状出现了以下两种形状锥形菱形这些原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才开始食中这就是粽子的由来。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以下三人含恨自杀的居原、被陷害而死的伍子胥、孝女曹娥。
端午节到了,我们该干些什么呢?没错那就是吃各种各样的饺子啦!外婆在天都还没有亮时就把包粽子的材料给全部拿了过来,包粽子其实非常的简单,首先我们要精心挑选新鲜的箬叶与上好的糯米记住大米不行,然后用温水泡一天,因为外婆已经帮我们弄好了,所以咱们就直接来包粽子吧!先把浸泡好的糯米全部放进煮饭锅里,等糯米蒸好后等待它冷却,把冷却好的糯米包成四角形状最后用箬叶裹着再用绳子包着,接着嗯放进蒸笼就好啦,箬叶的清香与糯米的甜味,不一会儿渐渐地飘了出来,在离这十里之外的人都闻到了。在裹粽子时还可以加肉和一些蔬菜,还可以在蒸糯米时放入适量的`酱油与盐巴,这就是咸粽。
在蒸粽子时粽子还保留着原味,掀开笼屉,雾气氤氲而来,绿箬叶、白糯米、大红枣、枸杞热各种各样,看着就让我垂涎三尺,外婆说:“心急吃不了豆腐,再等它多蒸一会儿味道才正宗。”我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从锅里抓来大口大口的吃下去,但是被眼疾手快的外婆给轻而易举的阻止了。
个个美味诱人的粽子被外婆端了上来,刚好叔叔阿姨们都来了。才刚端上来我就一下子拿了好几个,把绳子解开沾上了一些白糖,简直甜而不腻,吃着自己的劳动结果眼神中透露着满满的幸福,那粽子香甜热糯、瓜果飘香简直了,我们一起聚在饭桌前互相祝福着这一年像这些粽子一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我们倒上了饮料互相碰上了杯。
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这一天除食粽子以外,人们还会赛龙舟、搓艾叶、饮雄浑酒等众多端午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细伢儿细伢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听到这首歌谣,我就知道,家乡的春节就要来了。
在腊八这天,人们都要喝上几口热乎乎的腊八粥。春节的序幕便由此拉开了。腊月下旬,人们便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买年货、买新衣。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每家每户都要祭灶神以庇护一家平安和丰衣足食。腊月二十四,这是约定俗成的“除尘日”,全家人都一起大扫除,辞旧迎新。除夕来到了,人们贴春联、放鞭炮。从早晨开始,便不绝于耳。
春节的高潮来到了。无论是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一大早,我就跟爷爷和奶奶道贺:“新年好!”中午之时,先祭祖,奉上自家做的饭菜。之后,便可享用午饭。吃完午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亲戚家拜年。无论遇到谁,都要说:“新年快乐”。每户人家都准备了瓜子、葡萄干等来招待客人。并还其乐融融的聊天呢。一下午的拜访结束了。家人们都给了我压岁钱,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夜晚来临,邻家的孩子正玩烟花呢,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空中划过。远处,一道道烟花在空中绽放开来,既明亮又格外美丽。春节,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至今,我还记得每一年的春节,是那么美好又快乐。
家乡的春节,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节日。这是一年中,人们最喜爱与向往的节日。每一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也是团圆美好的。春节,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在湖南有个美丽的家乡,让我来告诉你湖南的习俗吧。
当 正月初一的`时候,妈妈都会带我和弟弟一起去湖南过年。
我们每次都会带一桶一百块的烟花去放。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做汤圆。有一次,奶奶说:“等我回去,她就用桂花做的汤圆给我吃。”
当金秋时节,有的农民在田野里用竹竿打果子,有的在田野里烧麦杆子,你想知道为什么要烧麦杆子吗?那是因为麦杆子的灰能够给冬天的菠菜施肥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肃,初一迎喜神可是件头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据老人们说,是商朝的纣王。生前他虽然昏庸无度,却最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在他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床,往外一看,天上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在等妈妈喊我出去时,我忍不住在屋里转来转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热闹场景。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才喊我出去。一出门,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顶,掩住了地面。两盏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下有一副春联,黑墨红纸白雪,墙上还挂着几串辣椒和玉米,相称出一幅温馨而热闹的画面。正当我在为这幅景象着迷时,一只穿红带紫的驴子闯了进来,却并不显突兀。它两耳边各扎一朵大红的布花,衬着绣了金线的绿布叶子。身上还披着一张开着大朵鲜花的毯子。为这幅宁静的画面自顾自的添了浓墨重彩而又充满生机的一笔。
在路上,妈妈解释说:“迎喜神,就是沾喜气,期盼当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毛驴也要去迎喜神过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们都端着盘子,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从盘子里拿出贡品,堆三个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个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头,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村民们虽被寒风吹的脸颊通红,却热闹非凡:小孩子们奔跑着,追逐着,欢笑着;青年人们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妇女边跺脚搓手取暖,边互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邻里的消息;老人们点上一袋烟,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还提了鸽笼来溜。
几个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为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点燃鞭炮的引线之后拔腿跑开,又迅速凑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头兴奋的注视着鞭炮炸开。我在妈妈的怂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边在心中反复回想点燃鞭炮的过程,一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点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回头一看,几个青年人又伸出手去点一个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来,捂着耳朵跃跃欲试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几只飞禽从树丛中飞了起来,孩子们拍着手欢呼起来。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仅是求个合家平安,来年风调雨顺;也是为了乘此机会,好好的说几句话吧。迎的,应该是人心的距离吧。
鞭炮又炸了开来,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乡亲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流星赶月、钱杆舞、明光剪纸。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划旱船。每逢元宵节,民俗活动表演者身上穿着色彩鲜艳的船形衣服,随着阵阵锣鼓声,边走边舞。
伴随着阵阵的锣鼓声,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来临了。每年元宵节,人们都早早地起床,来到大街上等着看划旱船,闹元宵。我当然也不例外,来到了那条熟悉的大街。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快看,远处的旱船队伍来了,小朋友们都激动地蹦蹦跳跳大声叫喊着。只见旱船队的领头腰缠丝绸,手舞彩扇,旋转花伞,带领着旱船队伍前进。旱船表演者们套着色彩鲜艳的船形衣服,表演者们走着熟练的步伐,随着锣鼓声的节奏轻盈地舞动着旱船。
队伍里有一个小丑,鼻子上涂着白粉,手持蒲扇,舞着蒲扇在旱船边上扭来扭去,惹的众人哈哈大笑,我不禁感叹:旱船真是太有意思了,我长大以后一定要保护好这个风俗,让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听妈妈说,这个习俗有个传说,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正好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众仙扎了一条花旱船为她祝寿。后来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将旱船借下凡间,便形成了每逢元宵节舞旱船的习俗。
旱船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无限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年二十八,打糍粑。”在四川的家乡,流传着打糍粑的传统习俗。每当腊月二十八那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一起打糍粑,那是一派祥和、其乐融融的景象。小孩子们都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
去年,我和父母一起到四川的奶奶家过年,亲眼目睹了打糍粑的全过程。
说起打糍粑呀,它的制作工序相当的.繁琐。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蒸锅里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和大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一起一落,仿佛在演奏一支富有节奏且欢乐流畅的乐曲。那锤子在爸爸手中得心应手,犹如金箍棒在齐天大圣手中舞动,毛笔在王羲之手中挥洒自如,不久,原本缝隙较大的糯米渐渐融为了一团。就这样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看着爸爸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我的心也有些痒痒了,于是我跟爸爸说:“让我来试一试,行吗?”爸爸气喘吁吁地说:“你行吗?”“爸爸,别小瞧人,你就让我试一试吧。”爸爸把木棍递给了我。天啊,太重了吧!拿都拿不动,怎么办呀?刚刚在爸爸面前夸下海口,不能临阵脱逃吧。于是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勉强地打了一下,就感觉体力不支了,我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一下,两下,三下……就这样,我、爸爸、大伯、爷爷,表姐,姑父,一个一个轮着干,如此交替、重复,充分显示出了集体的力量。大家虽然累,却很开心。好不容易干完了,我们都已精疲力尽,汗流浃背,坐在凳子上一动也不想动。
接着,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如果再蘸到用红糖熬成的汁水里,简直是人间极品。
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糍粑,妈妈问我:“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打糍粑吗?”
我摇了摇头。
“吃糍粑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打糍粑,吃糍粑即喻示家家团圆、吉祥如意。”妈妈一边吃,一边笑着说。
“年二十八,打糍粑“。吃着美味的糍粑,听着孩童的笑声,感受着节日的气氛,思考着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它传承下去。家乡的习俗,真好!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中国老话都说,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透过当地的特色美食,知微见著,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风俗的独到之处。有一道独特的美食,是每一个老文昌人味蕾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无论是宴会的.酒席上,还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内;无论是过年佳节,还是亲朋好友登门拜访,文昌人家的案桌上都一定会有文昌鸡的身影。尤其是在我们文昌人“做公”的时候,绝对不能少了鸡肉。每到“做公”这一天,我常常瞧见家里的大人们,早早起来将处理干净的鸡放入沸水中熬煮。然后,在鸡嘴巴上夹着一撮红纸,再将其和猪肉、茄子等其他一些祭品一起摆放到供桌上,进行祭祖仪式。
经过烹调的鸡肉香味四溢,再配上自制酱料,简直好吃的没话说。鸡肉的做法多种多样,翻炒后的鸡肉外酥里嫩,清蒸后的鸡肉美味可口。鸡肉制成的菜品也是五花八门,如可乐鸡、三杯鸡、椰子鸡等等。无论是哪种做法,无论是哪种菜品,都别具一番风味,使人垂涎欲滴,难怪文昌鸡被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不仅味道鲜美,更有着美好的寓意。“鸡”通“吉”和“祭”字,过年吃鸡,就是为了图个大吉大利。鸡翅,寓意展翅高飞,飞黄腾达;鸡爪,寓意新年抓财;鸡骨头,寓意出人头地。哦,对了,新年过节,可别忘了喝鸡汤,它寓意着清泰平安。鸡肉,不仅让人大饱口福,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渐渐的,人们借助过年佳节吃鸡的方式,将这种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
如果你有机会来文昌,一定要尝一尝我们文昌鲜美可口的鸡肉,品一品文昌的独特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节日,在这天有这个习俗的地方会禁止生活。我们家乡在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种习俗,但是现在已经慢慢的摒弃了这种习惯,主要是因为这一天不能生活做饭,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说,我们不生活做饭其实是很难的。不过我记得小时候还是很多人过这个节日的,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的准备好第二天的食物,在这一天我们全部都是吃昨天剩下的饭菜。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介休的`三贤之一介之推的节日。介子推,春秋晋国大夫。因为“割股奉君”之举而名闻天下。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大举封赏功臣,却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禄,耻与争功邀赏者为伍,携母一路跋涉来到介休绵山归隐。有人写出《龙蛇歌》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见。晋文公情急之下,命属下放火烧山,逼迫素以孝子闻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灭了,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身背老母,紧抱一棵大柳树,已经被烧死。重耳万分悲痛,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全国上下不准生火做饭。
不过小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习惯,就是在当天小孩子不能出门,据说是因为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我们也不能出门,要安安分分的呆家在里。小时候我还是很讨厌这个节日的,既没有好吃的东西吃,也不能像其他的节日一样出去玩,所以慢慢的我们这边的镇子也不过这个节日了,从而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俗习惯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在鲁汇镇,那是我从小生活的田园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们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饼带给我们无尽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饼是不变的风俗习惯了。听外婆跟孩子们讲,南瓜不挑落脚地,当地的农民都爱种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黄,寓意着红火、美满和幸福。
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拣了最新鲜的南瓜和翠嫩的芦苇叶,芦苇叶是用来蒸南瓜饼的。在清凉的井水浸泡,芦苇叶显得那样地纯净明亮。外婆将蒸熟的南瓜细搅成浆,和入面粉,面粉渐渐变得变得金黄柔软。外婆反复揉搓,飘出阵阵南瓜的清香,我不禁兴奋雀跃。
外婆给我一个面剂,自己手中也揉一个。只见外婆先将面团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一处按出一个深深的小洞,沿着边缘两根手指快速旋转着捏平小洞的周边,像一只金灿灿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摊成张饼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说这是摊大饼呢!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接下来就是放入馅料了,其实,南瓜饼有许多的馅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枣的等等,唯独就是没有咸的'馅,那是因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会失了原来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饼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会清甜四溢。最后,轻压成形,南瓜饼就做好了。
入锅了,用芦苇叶作托盘的南瓜饼更显娇贵、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钟,就有一串串水蒸气争先恐后地冒上来,伴着缕缕青烟,股股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尖,阵阵饿意涌上心头,令人垂涎三尺。还没等到出锅,就已经引来了邻居家的孩子,围着锅台转啊转,都不愿离开。刚一出锅,一大锅亮晶晶的南瓜饼不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孩子们、大人们的嘴里粘满了甜蜜的豆沙馅,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邻右舍都吃到了软糯香甜的南瓜饼,农家的朴实和欢乐让每个人心中都光明无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锅南瓜饼,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现在,南瓜饼不仅在每个鲁汇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连外乡人也对这种习俗热爱不已。那一个个圆圆的南瓜饼不仅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寓意,更是家乡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深邃的灵魂,它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让我想起外婆的笑颜,邻里的和睦,家乡美好的童年岁月……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02-21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