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10-21 15:22:03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靖江,人人最期待的是春节,是大年三十夜晚的守岁。

  在大年三十晚上,亲戚朋友们都会来到我家。吃了饭后,大人们都把守岁要用的东西和食物……都准备好。一到九点,大人小孩们一起喝一杯,这就意味着我们就要开启一夜的守岁之旅了。庆祝完,除了很小的孩子,其他人都打着八分满的精神,男人们会在一起打牌,女人则是一起喝茶、织布、聊一聊家常……,而我们大点的孩子就聚在一起做手工或是在网上看电影,那些小孩子就在房间里做游戏,看动画片。当然,虽然每年都要守岁的,但每年都有不同的乐趣。我们大孩子在做手工时常常会出现材料不够或不会做的现象,这一次我们不仅买了充足的材料还找了一位姐姐来教我们。做累了,就看会电影,选电影时总会有不同想法,因此我们选电影就要很久。因为这个房间是我们大孩子的主场,想来这看电影的.小孩子,只能何事都听我们的安排,在这里,我们就是他们的老大,他们就是我们的小弟,不管我们怎么说他们都只能照做。

  到了凌晨三点多,几个人会煮些夜宵给大家吃。每一次都是普通的面条而已,可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抖音吃的不亦乐乎。孩子们吃着就会抢起来,每一次大人都会说:“孩子就是孩子,抢起来都是香的。”

  一直到天亮,一个圆满的守岁才算结束。守岁,在我的脑海中,是整个春节中最热闹的,最有趣的,也是大家最喜爱的一种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在我的家乡,过年时有一种美食,有的长得圆圆的。有的长得长长的,吃起来甜甜的,粘粘的,它的名字叫做糖瓜,也叫做麦芽糖。

  “二十三,糖瓜粘。”每到过年的时候,家乡的手工作坊便开始忙活起来。今年爷爷带着我也去参观了一次。我来到了制作麦芽糖的地方,这是一个农家的小院子,有三四个工人在拉扯麦芽糖。只见工人们在用力的拉扯,感觉十分好玩。就对爷爷说:“让我来试试吧。”说着我戴上手套,要拉一拉扯一扯,刚开始感觉还可以,就是觉得手上温度有一点儿高,可过了一会儿就不行了,拉起来有些费力。手臂又酸又麻,感觉到了工人们的不容易。我把手套摘下来,坐到椅子上大喘气,爷爷笑着说:“拉糖瓜讲究要快,才能把黄黄的糖变成白色的糖瓜。”我点点头,说话的工夫工人们就把糖拉好了。我看着工人们把糖用绳子扯成一个个大大的球,然后把大大的糖球搓成一长条,用眼目测距离,再用绳子绕一圈,然后轻轻一拽,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糖瓜就做好了。还有另一种做法。把糖搓成长条。工人们目测量好距离,一刀下去再裹上芝麻芝麻糖就好了。

  临走时,爷爷买了一斤糖瓜一斤芝麻糖。回家的路上我问爷爷。“您知道关于糖瓜的故事吗?”爷爷说:“”我们生活做饭要用灶,灶中住了一个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就要找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人们用糖瓜把他嘴粘住。叫他直说好事儿。”我听了爷爷的故事,赶紧把糖放进灶里,心想让灶王只说好事儿。

  这次体验让我感到糖瓜的制作不易,让我开阔了眼界,这糖瓜甜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的风俗!

  当新年来临的时候,人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去拜访亲戚。你知道孩子们应该如何在我的家乡过新年吗?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

  孩子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裹得又胖又胖,害怕感冒。孩子们会很快吃完饺子,但他们会装满一大碗。这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我们要把它给我们的长辈。我们不是跟着父母去分娩,而是带着这个大碗去分娩。走到老人家门口,他礼貌地说:“新年好,我来给你送饺子。”长老们会立刻把孩子带回房子,给他一个红包,当孩子说“谢谢”后,他会拿着空碗跑回家,再添一碗,然后继续敲下一位长老家的门。说着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整个上午都会很忙,但我们不会说累,只是感到快乐。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我喜欢这个习俗。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它让我在新年快乐。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永远不会忘记。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家乡的年景是热闹的,隆重的,这是一年中我们必不可少的欢乐时光。在一声声鞭炮声中,春节拉开了序幕,分外喜庆、隆重。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定会赶在天黑前到达千里之外的荆门家乡吃一顿团年饭。

  家乡的新年其实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那天要清扫家中里外的灰尘,俗称“堂腊灰”,又叫“打堂渣”。腊月二十六要将腌制的腊肉提前浸泡,清洗,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亲戚尝新鲜的.“年味”。以前,除夕那天,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叫“挑三水”,要保证三天有水喝,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

  吃团圆饭也是过年一等一的大事,它预示着新的一年中一家人团团圆圆,饭菜的香味中夹杂的是每一位团圆儿快乐的心跳,在外工作的人必赶回家来与家人的团聚。

  家中的团年饭是热闹隆重的,屋里挤满了人,架起那张巨大的圆桌,饭菜仿佛无止尽地往桌上堆。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那盘雷打不动的家乡特产,热气腾腾,黄皮白肉的美味鱼糕,配上一碟洒着葱花,淋着辣油的喷香陈醋,色味双美,令人馋虫蠕动,垂涎欲滴。饭菜美味的异香早已飘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围坐在桌边,随着一声“开饭”,数十双筷子伸向热腾的饭菜,满桌的咀嚼与聊天的声音,这热闹的氛围,这喜庆的模样,果真是过年了。

  窗外天空正昏暗,忽听得一阵阵鞭炮爆裂声,出门,抬头,烟花照得天地间如同白昼,不知哪家先吃完了年夜饭,已开始放鞭炮了。

  在这辞旧迎新、驱秽辟邪的爆竹声中,旧年最后一夜平安喜庆地结束了。

  大年初一在万物昏睡之时来临了,天色尚刚刚发白,我们便循着家乡的习俗,备好了鞭炮与各种祭祀用品出发祭祖了。

  来到了家中的祖坟,坟前散落着各色的花捧,黄土地上留着乌黑的痕迹。被亲人们点燃的鞭炮,在坟前噼哩啪啦地响,大红的屑洒了一地。大家将祭品摆放在祖坟前,挨个儿上香。我们小孩并不喜跪拜的习俗,被催促着拜完,即逃也似地跑开,自个儿在田野上撒欢地跑,玩鞭炮去了。长一辈的大伯、叔叔们每一个动作却都透着十分的认真与崇敬,眼里似乎还渗出一丝伤痛与怀念

  大年初二到了,我们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大家在节日的喜庆中欢聚一堂。

  每家的主人都十分热情。

  到了饭点,就更是热闹,大大小小十几菜,不论早、中、晚餐,不下一会,都被吃个精光。孩子们给长辈鞠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不停道着祝福的话语,大家都其乐融融地相处着。饭后大人们围坐沙发上聊着一年在外的生活,孩子们凑到一起满堂疯跑,释放天性。

  夜幕又一次次悄悄降临,美丽的烟花,欢快的笑声。春节,带来了团圆与美好,留下一家人的幸福与平安,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家乡的春节一丝不苟,却也热热闹闹。上饶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便是过年的彩排,家家要做灯盏果,还有吃糖:麦芽糖、江米糖,水果糖……糖的形状多种多样。听奶奶说还要烧灶王,俗称灶王上天。做糖是为了让灶王甜甜嘴,让他在天上多说点好话,让我们来年过上更甜蜜的日子。

  过了小年,爸爸妈妈便忙着去超市买年货,我们乡下还要买年画。爷爷奶奶也不闲着:打扫房间,清理垃圾,务必要干干净净地过年。民间俗称扫房。

  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赶着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气。许多菜还很有寓意,像鱼啊,年糕啊,饺子啦那都是年年必备的菜品。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喜气,门外墙边贴上红红的春联,大门也要贴各色的年画来装扮一下。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这是守岁,希望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会为守岁的人送来欢歌笑语。

  正月初一是一个忙碌的日子。许多老人会去庙会里祭拜,男女老少也穿起新衣服去亲朋好友家拜年。我们也是不例外的.,这一天能得到许多压岁钱对小孩子来说,那绝对是一年中收获最丰又最肆无忌惮的日子。在这一天的大人脾气好到了极点。

  元宵上市家家都要吃汤圆,吃完晚饭大家会去街上猜灯谜,看花灯,还有一些地方会舞龙。加上元宵节,明月当空好景美不胜收。

  过了十五,春节就算过完了。于是春节在噼里啪啦中大笑着走来,又在噼里啪啦中大笑着离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风俗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我家爷爷一定不会忘记,那是一项现在基本上已经见不到的习俗_敬菩萨。

  吃过年夜饭后,爷爷向楼上走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也跟了上去,只见家中的观音菩萨端正地放在台上,旁边的'烛台上插着两根蜡烛,前面的香炉上插着五根印着金字的香,前面还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整齐的放着几样供品,上面都有着一张红纸片,我还看见一杆老式的杆称和一把斧子,在桌子角落上,还有一盆鱼,那鱼还在水里游呢!

  爷爷拿出一个写着“有求必应”的跪垫,对着菩萨拜了拜。当奶奶拜时,我听见了一阵轻微的呢喃声,只可以看见嘴唇在抖动,拜完后,我看见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有一捆黄纸。刚想伸手去摸,就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妈妈跟我说:“别动,那是黄钱,不是什么好玩的,是等会送菩萨时要用的,只有点完香后才可以碰,所以只看不许动,如果你实在好奇,就和爷爷一起下去吧!”

  左等右等,那五根香终于烧完了,我和爷爷一起走上去,拿起那一盆鱼和黄钱,还拿了一盒火柴,一起走下楼,走到了一条黑暗的巷子里,里面有着一堆堆火焰,旁边也有一盆鱼,蹲在火边的都是和爷爷差不多年龄的老人,我和爷爷走到一条路旁,用火柴点燃一根芝麻杆,点燃一张黄钱,然后把剩下的全部烧掉,火苗越窜越高,一张章煌前在火堆里去蜷缩着,最后变得乌黑,风一吹,一片片火星飘到天上,煞是好看。

  等到最后一片火星也熄灭了,爷爷站起身,拿起鱼盆走到河边,把鱼和水一起倒到了河里,鱼在河中停留了几秒,然后银光一闪,在水面上留下一道波纹,不见了,爷爷说,这是多鱼(多余)。爷爷还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认为这些习俗太土了,都不肯做,宁可放弃这一项习俗。”

  是啊,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我认为,居委应该在过年时举办一些活动,专门做一些传统习俗,扩充人们对于习俗的认知。另外,送菩萨这一项习俗也应该专门划分一个地方,因为这项习俗,少说有点危险,这样既安全又有传统的习俗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7

  ‘送灯’是我的家乡陕西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从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要在春节期间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好。出嫁的女儿要将灯笼挂在家里,以示吉祥。

  第一年的送灯活动较为隆重,讲究送4至6对不同的灯笼,其中包括一对小圆灯,是用绸缎制成的灯即绸子灯,有祈子求福的`涵意。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便把灯转送给女儿的孩子。古时候有传说鬼怪都怕光与火,于是送灯便有了给孩子驱邪之意。另一方面,希望灯笼给孩子照亮前程和带来光明美好的前途。当舅舅的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谚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个习俗。

  我记得舅舅每年都在春节送灯给我,从出生一直送到今年12岁。我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玩耍嬉闹,点着蜡烛的灯笼极易着火,我每次慎之又慎,但总是把灯笼烧着,大人则说“红火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今年我12岁,是最后一年送灯,此次送灯也叫“完灯"。这一次意义非凡,表示十二岁长大成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成人礼,是由童年进入少年的过渡礼,舅舅家要送厚礼,我的父母宴请舅家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场面隆重而热闹。至此送灯活动就算告终。

  “送灯”这项家乡的春节习俗,让我看到了家乡传承的一种文化及家乡人的质朴。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春晚,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大家欢聚一堂,满脸喜悦,开心的忙碌着。你猜猜我们要干什么呢,哈哈答对了,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盘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年饭当然是很丰富的啦,大鱼大肉。着时候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眼睛瞄着一盘一盘的菜,便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我在看春晚联欢晚会之前,我最期待的是:“到了正月初一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爸爸一个,妈妈一个,爷爷一个……大家都忙完了活,该做下来休息了。”想到这里我便兴奋起来。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聊边啃瓜子,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十二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缤纷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哥哥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地直跳心想:“我这次苦熬到十二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也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了,你们也听说了。

  新的一年来临了,我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家乡的风俗作文9

  中国的习俗文化多姿多彩,春节更是一个众人所知众人欢喜的节日。“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热热闹闹中,春节的习俗张扬着出场了。

  春节,新年伊始,辞旧换新,大家都换上了新的衣服,家家都会贴对联和福字。福字要倒贴,名曰福到了,年味也到了。这种种风俗中,可把小朋友忙坏了,晕头转向地跟在大人身后跑,趣味无穷。

  大年初一,也是我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大街上灯火通明,“噼噼啪啪”的声音是年的交响乐,也唤醒了孩子们那颗炽热的心。鞭炮的种类有很多,二脚踢,麻雷子,大地红,甩炮数不胜数,琳琅满目。家乡还没有禁止放鞭炮,大人一边提醒我们小心,一边凑热闹一样地问:仙女棒还有吗?

  到了晚上,大街小巷似乎变得格外渺小,天空成了最美妙的画卷,当烟花在寂静的夜空中爆开时,绽放出七彩的美丽,那绽放的烟花就如同多流星雨淅淅沥沥,又似降落伞从空中降落,也如萤火虫般在夜空中偏偏起舞,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它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与点点心愿,直升天空,为画卷增添了新的一笔。

  吃团圆饭是春节夜里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这一顿饭和平时是不一样的,除了更加丰盛以外,更多的是家人团聚的美满与浓浓的爱。大年初一,从早上一开始,爷爷奶奶就开始准备食材了,而我和妈妈则在准备零食,因为今天会有许多亲戚朋友来吃团圆饭。春节的食物也有一定的寓意,只为新的'一年图个吉祥。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祈福求吉,年糕寓意着生活和工作年年高,这两样东西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看着妈妈熟练地用筷子把肉馅儿放在雪白的饺子皮中间又把饺皮对边按在一起,按起许多好看的花边,又把包好的饺子放入锅中,雪白的饺子在锅中翻滚,留下了美妙的身姿……

  到了晚上,亲戚朋友都赶来了,千言万语都化为美好的祝福,送给了对方,房间里格外温暖,菜饭的热气腾腾和那人与人的温情,这一刻,格外美好。

  美妙的中国风俗,美好的中国年,充满着浓浓的年味与爱。每一个风俗背后都藏着美好愿望,每一个风俗中,都留下欢笑阵阵。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是《礼记》之明地中秋祭月的描写。每每吸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起故乡的中秋节。

  在过中秋节的前一天,父亲和母亲会买来各式各样的月饼,比如豆沙的、云腿的等等,而我最喜欢的便是香甜软糯的凤梨馅的月饼。

  为了快些吃到月饼,我会早些起来帮父母做事,但我却总是帮倒忙,于是被我母亲丢出了厨房。

  在傍晚时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九九和六六找到我,要我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不便拒绝,只好把他们两个抱到院子里,坐着小板凳给他俩讲:“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在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并让一个太阳为民造福,不少志土前来拜师学艺,在昆仑山上,他遇到了王母娘娘求得了不死的药,在一次打猎中,恶徒为了死药,不惜杀害师娘,在千均一发之际,嫦娥服下不死药飞升成佩了。”

  我讲完之后,九九和六六拍着掌笑着。望向桌子,碗盏已准备齐全,我带着他俩吃饭,什么米饭,菜都没有,有的`只有嫦娥爱吃的蜜食鲜果,月饼。这时,母亲问我:“涵儿,你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吧!”“是的,母亲,接下来我们要祭月。”在我回答的时候,九九问“涵涵姐,什么是祭月啊?”“我蹲下身子,摸着他的头说:“发九还不知道呢!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备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九九也不小了,得去好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说完便轮流祭月。

  祭完月,搬上竹椅,听着奶奶讲中秋节的其它习俗,什么玩花灯,文人赏月,民间拜月,奶奶讲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我听得入了迷,指着这天晚上的月亮说:“奶奶,您看,那月亮圆得很,好像屋头的盘子哟”“是啊,相传齐国丑女无盐,入宫后的一天,天子在月光下见着她,才立她为后,月中嫦娥,面如皓月。”听着听着,我也不知道何时睡着了。

  故乡的中秋节虽没有春草的热闹和元宵的温暖,但它却用它独特的风俗魅力无时无刻地吸引着我。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却有着城市没有的风味,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圆谱圆祠堂便是我们的大事儿一件。

  从开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庆祝开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热闹。第一天早晨,礼数繁多。先是宰猪宰羊,把猪和羊分别绑在两张凳子上,再用红色的红菱把它们的头绑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两边,像两个守门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轿子抬着村里最年长的老人,后面跟着许多乐手,围绕着村子走一圈。所到之处,就有许多人围观,不知有多热闹。等这些全部结束后,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围大摆宴席,邀请每家每户必须有一个人去吃午饭。这一天,锣鼓喧天,鞭炮不绝,到处都摆满了小摊小位。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趁着这几天,买一些好吃好玩的,约上小伙伴们一起去玩,父母们也都不会责骂。

  夜幕降临,祠堂的大戏台上,先表演的是我们村里的阿姨们精心排练的节目——锣鼓。结束后,便是戏班子上台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弹唱,是老爷爷和老奶奶最喜欢的节目。他们总是早早地搬来椅子,选好合适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会感到乏味。尽管祠堂很大,但还是会被堵得水泄不通。我们孩子就喜欢在祠堂跑来跑去玩游戏。

  这些仅仅是第一日的场景。一般来说,这样的盛事至少要持续三天,并且连续三年。这几天,热情好客的村民们总会叫来亲朋好友,一起吃饭。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几桌呢,真是热闹非凡。造祠堂的钱都是村民们自愿捐献的,多的达80万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献超过20xx元的人家,都会获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谱。

  造祠堂圆谱不仅仅是一种民风民俗,更是象征着一个姓氏的繁荣与传承!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爆竹声一岁除外,春风暖入屠苏。”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动物。“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即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下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这一天,村里的人们都会帮助老人和年轻人逃到山上,以避免“年”的伤害。一年除夕,一位乞丐老人从村外来。村里一片恐慌的景象,没有人忽视他,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妇人给了老人食物,并建议他上山避免“年”,老人举起胡子笑着说:“如果我岳母让我在你家呆一晚上,我会赶走“年”。“老太太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年”闯入村。它发现村里的气氛和往年不一样:村东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大红纸,房间里烛光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临近门口时,院子里突然传来“噼啪”的爆炸声,“年”浑身发抖,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这时,婆婆家的门开了,院子里一个穿红袍的老人笑了。“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跑。

  第二天是农历正月初一。从避难所回来的人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非常惊讶。这时,老太太突然意识到她很快向村民们说出了乞讨老人的承诺。这件事很快就在周围的村庄传开了,人们都知道如何赶走“年”。从那以后,每年除夕,每个家庭都贴对联。燃放鞭炮,每个家庭都有明亮的烛光。等待年龄。

  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欢问好。这一习俗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全国各地的新年习俗都不一样,我的家乡——海南,过春节可有一番韵味啦!

  海南人过年最为讲究的就是节日的气氛,称之为“年味”。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除了美味的海鲜,还准备了必备的年货——槟榔。

  年三十那天,从早上开始,家家都忙碌起来。大人们在厨房里穿梭,杀鸡,杀鸭,炖汤……到处酒肉飘香,男女老少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门上贴了一门神,屋里到处是红通通、大大的倒贴“福”字。这天,儿女都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鞭炮放过后,年夜饭就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海南人过年少不了吃鸡和鱼,代表“吉祥”与“年年有余”;茄子,其海南话与“强”谐音,有着一年胜过一年的含义;还有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人们围在桌旁,不时举杯欢呼。大人们品尝美酒,孩子们就喝椰奶,那一股浓浓的椰香,让人回味无穷。海南气候宜人,春节可以穿着短袖吃年夜饭。海南人过年不吃饺子,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年糕拿出来,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夜,不少人“守岁”,直至凌晨12点,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

  初一,刚起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随之响起,这便是“开门红”,寓意着这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满地堆满了红色的炮纸,大家也不扫去,免把幸福扫出门外。接下来,就是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把鸡、肉、鱼和米饭捏得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许愿,希望天公保佑人寿年丰,四季平安。

  初二,拜年的人可多了,亲戚朋友都来了,带着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晚辈向长辈拜年时,就把一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掌心,然后双手捧着,边说着新年祝福边恭敬递上,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三,海南叫“炒考”,在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怎么样?海南过年有趣吧?欢迎大家去海南体验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回到妈妈的家乡——客家古邑河源。在河源过年很热闹,除了团圆饭,最过瘾的就是看“打火龙”了。

  “打火龙”是客家乡村的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乡俗活动。火龙是由木棍和稻草扎成的,长达10几米,龙身上插满了香烛。

  每年除夕,大家早早吃完团圆饭,“打火龙”活动就开始了。照例是一轮烟花炮竹,这时,龙身上的香烛已被点燃,八个经验丰富的壮汉将火龙高高举起,舞动着行走起来。围观人群激动起来了,发出雷霆般的欢呼声。我和村里孩子们在几条火龙之间来回穿梭着,边跑边叫,嗓子都喊哑了。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热闹,火龙走到哪,人们也跟到哪。远远望去,火龙身上闪着的灯火绵延几百米,场面十分壮观。火龙上下舞动着、跳跃着、欢腾着,龙身越烧越旺,在夜色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耀眼。在一条条火龙的舞动之下,客家乡村的春节也渐入佳境了。

  每次看“打火龙”,兴奋和热闹过后,心里总是暖暖的。妈妈说“打火龙”的.习俗在她小时候就有了。传说是神龙下凡赶走妖魔鬼怪,驱邪避灾,来年就会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在,我想起“打火龙”,在心里默默地盼望着,盼望客家人的火龙能驱除瘟疫,驱走冠状病毒,让我们早点开学。

  明年过年,我要回河源看一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打火龙”。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小时候的我,在过年前些晚上,就开始睡不着。总在夜深人静时,嘀咕着念叨着,掰掰手指头,数数还有多少天……打心眼里盼望过年。过年了,各种新奇的风俗全都来到了身边,这些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游戏一样:什么贴春联啊、吃年夜饭啊、玩鞭炮啊、吃饺子啊……可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乡下放鞭炮和年夜饭趣事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鞭炮,是众多风俗中我们最愿意参与其中的。今年春节,我们去了崇明乡下,与小伙伴们一起玩。晚上,我们拿出各种各样的鞭炮:仙女棒,摔炮,烟花等,应有尽有。小伙伴们把鞭炮点燃,捂着耳朵,逃到远处。“啪——啪——啪——”鞭炮接二连三地爆炸,很有节奏感。可是这样的玩法满足不了小伙伴们,于是我们调皮地将一个小鞭炮藏在泥巴里,把线露在外面,我拿起一把打火机,点燃爆竹。一点燃,所有人都往后跑,可我始终还是跑在最后一个,炸的一瞬间,泥巴挥洒在我的新羽绒服上,满身都是。大家看见我这狼狈的样子,笑的.都喘不过气来,只有我哭笑不得地站在原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然,不仅仅是鞭炮,大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晚上当然少不了“年夜饭”啦。大人们一边做菜,一边聊天,都不管我们小孩子了,于是啊,我们就开始“称霸王”啦……没多久,大人们就将热腾腾的年夜饭端上桌来,却发现小朋友还在玩。“吃饭啦,你们不饿吗?”“不——饿——”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们很疑惑,不过定睛一看,我们嘴上还残留着一些食物的残渣呢。“是不是又偷吃零食啦?”。小朋友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扑哧”一下笑了。对于小孩子来说,年夜饭前的“偷吃”环节最有趣!

  每一个风俗都有它的意义,过年意味着又成长一岁,意味着新年新气象,意味着又有新的收获……但最终,还是逃不过一个核心——团圆。我们在喜气洋洋的氛围里,围坐在一起,暖融融的,甜蜜蜜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30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的风俗节日作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