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10-30 02:05: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荐】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荐】

《论语》读后感1

  读了第10课《论语》让我学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和道德的修养。

  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听,常抄笔记,我们还要温习学过的知识,正如文中所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学习要想松柏一样,正如文中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年之间最寒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松柏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 学习的时候态度要端正,如文中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不贤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我们要向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学习,学习孔子的善于思考,学习他在学习的时候多提一些问题,去思考去解决。

《论语》读后感2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论语》,里面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习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做一道题目总是做不出来,后来我都想放弃了,突然就想起了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其称德也。我又开始做这道题,不过我换了个思路,一下就做出来了。

  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

《论语》读后感3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可谓论语的入门基础图书。杨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师承家学,其叔父杨树达(遇夫先生)更是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在该书初稿时,遇夫先生逐字审读,该书影响甚大,曾被香港、台湾翻印,日本的两所大学用做教材。该书译文明白流畅,注释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结论在集古今学者之大成的基础上颇多个人新见。实在是论语入门的'好书。

  该书以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为底本,参考众多论语本,参辑而成,书后还附有论语词典(简体本不载)是论语最好的阅读本子。

《论语》读后感4

  孔子主张仁爱,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上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孔子承认每个人都是有目的,也承认每个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在道德上人人都有尊严,没有什么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与小人之分。这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相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而不是从地位或者职业上说的。

《论语》读后感5

  我们学校是经典的古诗文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读了很多首古诗,一年读的是【三字经】二年级是《弟子规》,我们是《论语》。

  下面就来欣赏一片《无故而知新》的故事内容吧。

  孔子的众多弟子中,有个叫颜回的。有一次,颜回问孔子:“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获得新知识有许多途径,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 习,在交往中,生活中,自学等等。颜回又问:还有别的途径。孔子回答: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温习已学习过的东西,可以由此获得新的的知识和体会 。我之所以提出:温故而知新,是因为新知识的`获得与有的知识是有关系的。温习旧知识有助于得到新知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到了再温习就知识时一定不要忘了以前的知识,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论语》读后感6

  暑假,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读《论语》。并写出读后感。我原本以为,论语是一部很枯燥无聊的书。可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我拿起《论语》看了几页。马上被吸引住了。这里面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它们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把它们继承并发扬下去。

  论语是子的杰作,是子总结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子的思想。在一天该结束时反省自己。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论语》读后感7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让我们坚定相信的道吗?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贫贱和富贵是如何得来的?

《论语》读后感8

  论语读后感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资料很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许多问题,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有些资料依然值得我们在今日去学习、运用。比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和思考联系在一齐,只明白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学习背诵,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论语》读后感10

  昨晚读完了《漫画论语》这本集漫画和国学经典“论语”于一体的书,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传承。我想读完了这本书,也是充分感受到“在阅读中感悟”的体验。

  《论语》是一本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的`书,我记得,语文课本中总会有关于《论语》的课文,当然,那时候学习的时候,只是一段文字而已,今天,读完整本《论语》还是第一次。有很多以前读过或是听过的,原来都是出自《论语》不禁让我意外。

  说回这本《漫画论语》给我的感受,其实,整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正文内容,而是后记,《论语》与“轮语”,原本我以为“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论的作品,论读第四声,但是,这篇后记告诉我,论引申为“轮”,有如遵循大道行进的车轮。还有在古汉语中,论通“伦”,论语也是伦理。不读这本书,真的还不知道原来《论语》有这么深刻的道理蕴含其中。

《论语》读后感11

  最近,我读《论语》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 ,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广泛,汇聚了孔子关于教育、道德、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舜的仁爱》,讲的是,舜的父亲是个瞎子,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给他娶了个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象好吃懒做,老夫妻俩和象,经常密谋,要害死舜,他们三个想尽一切办法害舜,但是舜都安全的`回了家,以后,舜不仅不厌烦父母和弟弟,还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父母和弟弟被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

  这则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别人怎样去害你,我都会用一颗仁爱的心去感化他。

  以后,我要向孔子学习,他那种勤奋好学,不厌其烦,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才肯罢休的精神。

《论语》读后感12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14

  赐,是子贡的名。往,是已曾说过的。来,是未曾言及的.。孔子因子贡引《诗》证学,遂称许之说:“《诗》有三百篇之多,其言词微婉,意味深长,非有颖悟之资者,不足以语此也。如赐也才可与言诗也已矣。”盖处贫处富的道理,是我所已言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我所未言的。今因我已言的道理,就知我未言的意思,这等样聪明的人,与之论诗,必能触类旁通,而不至于以词害意矣!岂不可与言《诗》矣乎。然子贡悟性虽高,而学力未至,犹不得闻性与天道之妙,此可见美质之难恃,而学问之当勉也……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读后感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4

《论语》读后感【经典】11-08

《论语》的读后感04-28

论语读后感08-09

《论语》读后感07-17

《论语》读后感[精选]11-09

《论语》读后感经典06-04

《论语》读后感09-01

《论语》读后感(精选)07-21

(精选)论语读后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