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8-10 07:31: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论语读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2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3

  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的话干嘛要说成这样,在我眼里,古人的经典文章一直是深奥难懂。

  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

  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

论语读后感4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说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中枢神经会留有习惯性记忆,梦境中就会有所显现。梦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么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隐或现地与之关联,这是人们发散思维在飞扬的结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轻时经常梦见周公,是因为他志深信笃的缘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间恢复周礼,凡事皆以礼相衡,惟恐与之相悖,甚至诚惶诚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与周公梦寐相见。

  至于老来,孔子很少梦见周公,并不是他不专注于礼,而是心境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像年少时那样飞扬罢了。从人的生理特点讲,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梦的,

  当人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多梦。老年人多梦,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

  孔子因少梦而言衰,既是对自身信仰持之以恒的自豪,又是对精力不再充沛的悲叹。人总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脱离由壮及衰的'自然规律,圣人也是难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不满百。”

  人到老年,难免怀旧,这是由于体质精力渐衰,雄风不再的缘故,有人自豪,有人悲叹。自豪的人,因为一贯坚守而有信果;悲叹的人,因为力不从心而未尽善。不管自豪还是悲叹,只要坚持了、努力了,人也就不再遗憾,毕竟人没有超自然能力。

论语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又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一起先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知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学问,经常温习,肯定会非常开心。后来,当我学到一些学问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相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兴奋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味的读书,而不思索,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肯定的书本学问的积累,进而对学问进行探讨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旧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怀疑而更加危急。“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现在我们正处在学问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学问海洋,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行能学到有用的.学问的。只有在学习中思索,使学问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驾驭到有用的学问,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用朴实的语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告知我们学习的方法,仔细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论语读后感6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知天下。”别说半部,就区区几句都能告诉我们做人和学习的哲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理论,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们把他曾说过的每一句有道理、有哲理的'话综合到一起,编成了这部著作。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和学习的道理 ,还有学习的好处与学习的方法。

  我读了这部著作后,深有感触。这部著作让我明白了很多,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我没有全神贯注,老是走神;考试时没有拼尽全力;做作业时,没有认真思考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坏习惯改正,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不只是中国人,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这部著作,许多外国人读完这部著作,都夸我们中国人伟大,我听了十分自豪。还有一些外国人就是因为《论语》而喜欢上我们国家的,还想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呢!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创下无数辉煌历史的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学家,更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学家。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教会了我怎样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我一天一天的进步和成长。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虚心而奋发向上的人。

  这就是我读了《论语》之后的感受,让我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和学习的道理,更让我认识了这位创下无数辉煌、荣耀的历史伟人。

论语读后感7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论语读后感8

  子说:“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说有朋友从远处来,还有快乐的人不知道却不生气,还有绅士。”每次读美文,久远的传统文化都扎根于我的心中。

  开头节选的这三句话,给人以愉悦、真情、韵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领我们徜徉知识的海洋。“学习和经常复习,不是很好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难道不开心吗?人们不认识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其中,“学而时习”点名了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借鉴。学以致用,必须理解。这句话虽然像白水一大话,但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说一遍,“有朋自远方来,不快乐吗?“这句话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已经完成,道同道合的人来到这里,双方见面都很开心,有心,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幸福。当然,这个“朋友”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难免酒热,伤身破财,何乐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大家分享胸中之学,笑傲江湖,指点江山,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不是兄弟情谊。同时,做人也要向君子学习,胸怀宽广,不要随便生别人的气。

  一般来说,开头只有三句短短的话,影响深远。它主要讲述了学习、交朋友、做人的道理。学习的内容不是做人做事,所以学习的时间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钟,而不是局限于课堂。与人交往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永远不要忘记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状态和生活态度。当一个人达到“不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大德的人,自然也能得到无上的欢乐。

论语读后感9

  《论语》是古代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在古代,这可是每个做学问的人都必读的一本书哦!这本书里编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它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处事,怎样做人。读了《论语》这本书,我就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有一次考试,我拿到考卷一看,卷面上的'题目都挺简单的。于是,我便飞快地做了起来。做完后,发现时间还有许多,我便东张西望起来。我看见有的同学和我一样很快就完成了,正趴在桌上休息呢!而有的同学仍在认真地答题,哪怕做完了也在仔细地检查。我见了,心想:是啊,做得快又有什么用呢?要效率高才行啊!有时间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呢?于是,我又认真地检查了起来。

  没想到,我检查了一遍后,才发现原来有些题目设有“陷阱”,很容易出错。于是,我连忙把它们都一一改正过来。刚改完,下课铃就响了,真险啊!

  几天后,考卷发下来了。哈,考得还不错,95分!而那些没检查的同学和粗心大意的同学考得都不太理想。可是,奇怪的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这次也考得不怎么样。这时怎么回事呢?这时,只听见老师在批评那些同学:“做得那么快有什么用!一点也不仔细,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太不应该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下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一味求快,必须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这样才能把每件事都做好。做事是这样,学习更是如此。

论语读后感10

  当年读《于丹(论语)心得》时,首先被易中天先生的序言所吸引。他说,孔子是灰色的。因为孔子是属于大众的,灰色最具有普适性,与其它色彩搭配,才显示出“和谐”。我不禁击节叹服,易中天先生说得妙极了。而今,在重读了《论语》之后,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浮现在眼前。于是,我认为,孔子应当是彩色的。

  洋洋洒洒万言《论语》,记录下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精华。首先,孔子的思想是灵动的`,是多姿多彩世界的投影。他的言论涉及到治国从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学习探究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读着这部著作,你的思维应当始终流动运转,联系当今社会人生百态,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其次,从《论语》中你会看出来,孔子他老人家不会摆出来“惟我独尊”的架势,从来没有把自己视为“圣人”,认为自己还有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这才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而不是“神”。在他的身上被还原的是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千百年来强行涂抹在他身上的“油彩”。正因如此,《论语》中所记录的很多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再次,孔子他老人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也传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热爱,对多姿多彩的世界由衷赞美,并投入自己的实践。

  重读《论语》,常常被一种幸福感所笼罩,为有如此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为有如此色彩鲜明的先贤哲人——孔子。

论语读后感11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评论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做作业遇到了一道不会的题目,我绞尽脑汁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当我准备向同学请教时,忽然想到如果同学嘲讽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连李思敏都不知道怎么做吗?”于是我立刻打消了向同学请教的念头。可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到了该交作业的`时间,我只好空着交给了老师。课 后金 老师找到我,火冒三丈地对我说 :“你怎么这么粗心啊?居然漏写题!”我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这才压低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没关系,可以问同学,《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会的多向同学请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就虚心 向 老师、同学请教,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类似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中有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前的我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小学毕业那一天的逐渐来临,异常是每当我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时,我才渐渐地领会到时光的流逝。

  小路,谁都走过,可是,每条小路都是不一样的,每条小路都有不一样的特点,不一样的意义。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条小路,它有很多弯,并且是一条泥路,每到下雨天,它都很难走,每次干净的鞋都会变得很脏。

  从我上学开始,我每一天都会走这条小路,此刻我已经走了六年了,它每一天陪我上学,放学。

  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条普通的路,往那上头扔垃圾,有的时候,还进行一系列的小破坏,到了之后,我开始对这条小路产生了感情,我开始帮它清理垃圾,但那也是很久才清理一次。立刻就要小考了,即将不再走这条小路,和学校说再见,我这才明白小路其实陪我经历了很多的事,它真的很重要。

  一天,在回家的时候,我突然在小路上停住了,回想以前这条小路和我之间的事,想想我心里有些愧疚,我觉得我欠这条小路很多很多,由此,我想到了上学,由刚刚上学,什么也不懂,到立刻要离开学校,可是在我刚刚上学的时候,犹如对这条小路一样,刚开始对它的不尊重,恶意破坏,以至于想早一点脱离这所学校,感觉上学就像被绳子捆住一样,很难受,可直到真的离开了,却又恋恋不舍。

  回头望望,今日的脚印与往常不一样,比往常更沉重了,的确,我即将要面临小考,和学校说再见,离开教师的怀抱,这么沉重的包袱压在我身上,怎能不沉重呢?雨越下越大,我的脚印越来越模糊了,我的身体也越来越累了……

  感激你——论语,在我以后的人生路途中,我必须会将你所蕴涵的道理理解感悟。

论语读后感13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后感14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86。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明白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15

  爸爸给我讲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读半本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这本书有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买了《论语》来读。

  在这本书里有句话我很喜欢。这句话就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内容深刻但是用词不恰当就会让人觉得文章简陋,用词恰当但是内容不深刻就会让人觉得文章浮浅,用词恰当内容深刻才是还文章。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两本《三国演义》。一本很精彩内容很深刻,这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啊!还有一本用词简单,这就是“质胜文则野”啊!

  《论语》当中阐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为核心的自然是“仁爱”思想,纵观全书,一万五千余字的《论语》,“仁”这一个字就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仁爱是儒家哲学里的基石,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何谓仁,简单二字—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去关怀别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爱的使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当面临抉择时,个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杀身成仁才是真正的使命。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儒家的一种态度,是那些面临国破家亡,兴衰荣辱的士大夫所应当奉行的准则。然而,身处在当下的较为和平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所谓的仁已无需是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言壮举,而是仅仅在生活中多去关心别人,用一种善意的心态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如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12-16

读论语的心得07-25

读论语心得06-27

《论语》的读后感04-28

论语读后感07-23

《论语》读后感(精选)07-21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4

(精选)论语读后感08-13

《论语》读后感经典06-04

《论语》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