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1
阿龙来送经,我泡茶,给他倒了一盅剑南春,边吃花生边看大片边瞎聊。他说儒太精英,人民群众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来太辛苦了,要求简直比、佛教还难。想起他上次来看GZ时谈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电视里只有《大长今》和超女给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诗人如今只读佛经,书店不入,杂书不读。
近来断断续续读王阳明,守仁先生讲得确实好,字里行间一望而知是亲历之教,非说说而已。就像南怀瑾说楞严是不是伪经,文字上的考据分辨终是外行说个热闹,要按着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虚。然亦觉对人力要求确高,“戒惧之念,无时可息”,便是一处“慎独”,更有几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几个超贤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荡之下,儒家一脉最后溅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据说,梁以笃行胜,熊以思辨胜,马以学问见识胜。最闻名的要算梁与毛公当堂对阵,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夺志”。另2人遭际其实毫不逊色,熊在上海见陈毅不禁大放悲声,吾道不传啊。政策就是要把你养起来,等你死了,你的东西自然就绝根了,连改造的力气都省了。苏联领导人来访,不知从哪打听到马的名字,执意要探访,问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读书而已”。当红卫兵把马一浮的字画书籍尽数毁抢,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砚台写字用,当场被抽一个耳光,马亦只能感慨“斯文扫地,斯文扫地”。红卫兵当然不知道,中国的第一本资本论,就是挨抽这位老人从德国带回来的。
熊被梁介绍入南京欧阳竞无门下学唯识,却以《新唯识论》刊布于世,梁觉其乱说一气,马却颇多赞赏。后欧阳师病重,熊探问,被弟子拒之门外,怕师傅见他后太过激动。
日军飞机轰炸,梁端坐中庭读书,逃难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动容,乃至建国后与毛对辩,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苍生何”的意思,颇有大使命感。而马则自谦一介书生,难当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学长相邀,回之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遂不行。终生只做隐士,发愿刻书,多刻一本,即是为中国文化多留一颗火种。梁在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里推崇的罗汝芳、杨简,就是梁马会时,马送他的。
细读泰合、宜山会语,日寇压境,马先生单拈出横渠四句教以赠浙大诸生,真有地动天倾,赖以柱其间的气象——如今欲问“如何立国致用?”则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所得非数语可轻率言尽。
整理笔记,一个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师就看出现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两种:乐极生厌和玩世不恭,满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险家游荡者技术派。各个追求个性,其实一个模子。其理论路径与韦伯分庭抗礼,本雅明卢卡奇等等几个学生急于叛出师门,却没有一个能传衣钵,可见天纵之才果然是天地间不传之秘。近来坊间关于民主之议甚多,千百年来,聚众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坏之办法,乱世为人,只敢求一消极自由。其实无甚可谈,不如一边凉快去也。
或如马一浮遍览中西之后所悟:六艺该摄诸学,西学亦统于六艺。实因一切学术皆发于心,六艺实由吾心流出。初看惊其信仰之坚,然渐觉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类中另外的一群。吾辈穷一生之力,不过勉强证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识天才而已。
而阳明之说入心处,何妨照着去做:循于理,不着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来顺应。而那自由主义者或要跳将出来高声质问:谁来判断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独断专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强暴他人?呵呵,学得前辈样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处再提这层意思,自有了断。或许终身照此行事,而终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别的境地。终身受制于此,而遂终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释,先儒之学立身在一“诚”字,不能分辨处反心自问即可;再穷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国,自由主义固然信得,然意兴阑珊于此,复沾染经济学习气,动辄以“理性经济人”、“自利人”论说处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罢,自由主义也好,说到底是人群里的学问,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简易的东西,不过是要保证那最坏最傻的两个人不出什么纰漏,为货币的增值开路。此一感慨,发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晖在凤凰大讲堂里说民主福利国家时所言——从人性上讲,往好了说,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竞争;往坏了说,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传习录》读后感2
与佛教的超越轮回、道家的长生久视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关注现世的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如日中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事实是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开始,直到北宋理学兴起前,实际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个时期。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以至于这期间发生三武一宗灭佛。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扛起捍卫道统大旗的是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写得着实精彩,但应对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将佛教归为异端,说不过就打,正谓是快刀斩乱麻。
继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对《易经》的重新诠释,并将原来闲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论重新整合,通过重塑儒家,让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对手段的确高明很多,通过借鉴学习佛老的优点,同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风,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这里,新儒家在路线上发生分野,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阳明先生走的是陆九渊路线,但自身理论要完备得多。心学和理学的异同,则在《大学》的诠释上体现地比较明显。
近期也重读了下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相信大家对“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耳熟能详,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学。但仔细看心学根子上还是理学,《传习录》中很多议题都来自这本书,因此推荐大家也读读。
心学和理学,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发现居然还能这么玩。而且我相信,阳明先生是一个真正获得精神自由的人。
《传习录》读后感3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传习录》
有两种人是改变不了的,第一种就是智者,属于先天开悟的这种人,第二种是愚昧的人。虽然王阳明说的简单粗暴,但绝对是真理。第一种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目标明确,并且会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所以这种人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种人,愚昧,不明事理,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想得也是对的。这种人有一个特点,特别的倔强。一旦他认定了一个道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想让这种人改变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会把无知当性格。遇到这种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不要尝试去用道理说服他,如果那样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变,下愚者是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么你就要去改变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这句话给自己做一个警句,当有一天我不愿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马上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只要不欺骗自己,你一定会有一个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种人。那你还有什么原因去拒绝改变?强其所不能吧!
《传习录》读后感4
我不是学文科的人,之所以读《传习录》,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了解了解明朝第一大能人,中国的又一圣人王阳明。
老实说,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看不懂,特别是引经据典之处。下面,我只是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感想与启发。
第一点,阳明心学将求圣的方法从外在世界转为了内在世界,指出了圣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外在),而是内心纯乎良知(内在)。我觉得这个理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静下心来,不贪多,而求精。在做一件事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认认真真,那么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点,看完书后,发觉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都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上的不同,对孔子的话诠释的不同。因次两派就吵架,不可安宁。儒生缺乏了对客观世界,对科技的追求。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
第三点,对书中关于“求静”,“主专一”的看法很赞同,很警醒人。
《传习录》读后感5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
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儒家提倡“民胞物与”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意思,那和墨子的兼爱又有何区别?我以前把一体和无差别等同了,但一体不一定是无差别。一个整体当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的。树最重要的部分是树根,然后是树干,然后是树枝,最后是树叶。爱是所有的爱的统称,它包括对父母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物的爱。儒家为什么凡事都喜欢拿“孝”做比喻?因为我们选择不了我们的父母,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这个关系就要靠着天理来维持。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人人都有,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使是爱也是要有一个出发点的,这个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对父母的爱才可以向外扩展。墨子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人人都一样,这本身就违反人性。我对马路边老人家的爱,和对我父亲的爱,不可能一样。所以我们的爱是一体的,但因为关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爱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体里面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6
用了14小时39分钟,先看注释译文解读,后咬文嚼字地读原文,从鸡年读到狗年,中间有一大段时间停止,因为在家时比较吵闹,总算正襟危坐地完整读完了王阳明先生的这部经典《传习录》。可以肯定的是以后至少会重读四遍,个别段落会读上更多遍,甚至作为一生的至理名言和行动准则。
这部书让我见识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那批读书人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活动。学者和大众在明清以来的大贤中常把王阳明和曾国藩放一起比较和讨论。所谓古代读书人讲求的一生三件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两人一样不差,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实属亘古罕见,这就是所说的民族脊梁,三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大人物吧,做了不差于一代英明君主改朝换代或者开创盛世的.伟大事情。因为他们“为将为相”既是行动的巨人(王阳明官职上虽并未做到将相),而且“为师为人”品德高尚,所以他们的思想言论在本已经很正确的基础上会更加令人们信服。王阳明比起曾国藩来在儒学哲学这一根本学问生命终极追问上做出的成就更大,开创了“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中华儿女。
我自以为政治军事治国理政上我们要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但回到每个人的个人人生思考价值判断读书明理等等等等更应该学习和发扬自己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像王阳明先生这样那么多的古代优秀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精神城堡,如果我们嗤之以鼻或者根本无视,实在无异于野蛮人,虽物质上应有尽有却在精神上无根无源,像原始人。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宗旨,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基本全盘否定了朱熹的理学,在先秦的儒学经典中又有独到的阐发,坚持认为良知本有一个,不在物上而在心上,所有人类参与的身心活动终极目的都是在得到这个良知,即致良知,统一和简化了人类所有的活动。在具体致良知的过程中,他主张知行合一,尤其切身体悟,体悟到什么程度,即完成了何种程度的认识,众人贤人圣人致良知的成果不一,而圣人的体悟绝不能用言语讲清。未发不是后,已发不是先,等等实在不好理解,但能感悟到的确是这个道理的概括,让人叹服。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怎么思考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待解决的麻烦,忧愁烦恼担心恐惧这些,王阳明先生运用自己的学说都进行了解答,甚至再细一些人们不太注意但总会遇到的小问题小情绪,更大一些的如何安身立命修身做人读书成事的方法。
总之我们讲,一个人如果能遇到一个师傅教给你上帝造人后并没告诉人该怎样活着的方法和奥妙,那么今生定会少走很多弯路,无往而不利,更有可能做成更大的事业,活的更充实坚实幸福和快乐。王阳明或许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传习录》或许就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宝典。或者是还没读过四书的我突然发现原来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疑惑烦恼,老祖宗已经想过了并已经有了成熟的答案。
惠己及人,朋友们如果能耐心读下去,强烈推荐《传习录》。
《传习录》读后感7
不可否认,我们大多追求物质生活水平高才好,但是因此而过于追求金钱、地位、名利,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从而忽视了自己精神生活。而那些要想实现自己人生高度,更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灵,如此才不浮躁,才能进入全新的人生境界。内心的幸福完全取决于你的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具有现实意义。总而言之,心学就是让你内心强大、淡定处世的哲学,其核心就是王阳明的八字箴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身处各种逆境、困境、险境、绝境而心如止水,从容化解,这些是激励和启发现代人最好的范本。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当今社会的一剂解药。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就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
他曾对学生说过:“做学问的功夫,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摆脱殆尽。但是,如果还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牵挂着,就不能与整个本体融合。人的生死念头,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所以不容易去掉。如果在这里能识得破、看得透,心的全体才是流畅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正象古人所说的“定能生慧”,意思是心灵安定了,灵感智慧才能生发出来。由于他看破了这一切,心灵是自由活泼的,所以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才处之淡然,因而也就达到了很高的智慧境界。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挂一幅字——“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句话,源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做学问的关键在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上面,强调心境要淡泊,心绪要宁静,去除各种物欲来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样才能明确坚定自己的志向,在宁静的心灵中,志向才能达到深远广阔的境界。
把那些傲慢、浮躁,希望走捷径的心理统统丢掉,彻底静下心来,才能达到“精益求精”的境地。否则就会时间一天天过去,今年过了又待来年,年纪渐渐大了,老了,雄心壮志也随之被消磨殆尽,那时即使后悔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从头来了。只能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凄凉的坐守在破败的房屋中,在那里整天后悔啊,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努力一点呢,要是当年努力一点,恐怕现在已经干出一番事业来了,但已经没有法子,一辈子就这样白白地过了。
“淡泊”、“宁静”是一种有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透出源自于心灵的灵感与妙思,能将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提升至极致。因为内心淡泊,无求于世,也就不为得失荣辱所迷惑,根据自己心灵的洞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行动,而获得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是一种大智慧。
“淡泊”与“宁静”,又是一种生活心态,一种心灵闲适、逍遥自在的心态。诸葛亮和王阳明等智者,正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心无所求的境界中,不为名利富贵而活,而能尽享生命的乐趣。可以说,那些似乎洞察一切的智慧和灵感,就是在这种自由的心境中激发出来的。
其实这种“淡泊”与“宁静”,更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境界,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其基础,其中体现了人所存在的最高价值。那些甘于淡泊的人,正是把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参悟透了,达到了心之化境——“视万物为一体”,因此才能进入得失不计、宠辱如一的境界。
这种“淡泊”、“宁静”的心境,是衡定和充实的。因为这样的心灵,处于“中和”的状态,也就是对外物不偏不倚,独立而存在,获得一种心与天合的人生快乐
读完王阳明的一生,你会发现,一个人能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情,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只在于你内心的改变。正如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你自己。”一切的变化,其实都从我们内心最细微的变化开始。
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如果多读一读王阳明,他们就会懂得:命运就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自己才是“主人翁”,才能决定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传习录》读后感8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9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传习录》
我把告子和孟子的不动心比喻成两个宠物,告子为了不让宠物乱跑,需要把宠物锁在笼子里。孟子的宠物也不乱跑,但是他是乖乖的听话跟在孟子的身边。强压制的不动心是不长久的,就好比按弹簧一样,虽然你按住了弹簧,但是弹簧总是在反抗。就像有很多人在修行“忍”,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忍,忍不住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我记得小时候就听过一段顺口溜“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事,事后方知忍字高。”那时候听感觉很有道理。如果忍能解决一切事情,为什么还有“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忍只是做到了省察克治的克,如果你不在心里把这件事情化掉的.话,它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心的本体本来就应该是不动的,心是性的体现,性是老天赋予的,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那里,不曾动过。心的本体也和天理一样,不曾动过。集义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到妥当,妥当即是中庸,就是在恢复心的本体。
这一段有些绕口,说的就是一个事。不动心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好,让心变得不动,是因为心本来就不动,我们动心是因为后天的欲望让我们逐物了,变的心为物役,他才会动。但动的那个心不是老天给你的那个心。你能找到天理也自然就不动心了。
《传习录》读后感10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传习录》
这是《传习录》中徐爱记录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体会。在同门聊天中我经常说“后悔加入师门晚了。”没像徐爱说的以前学的那些东西把自己耽误了,是因为以前自己也没学太多东西。加入师门之前,就觉得儒学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加入师门,心中更多的是想跟师父学《周易》,学《周易》的思想也不纯,是想用它来预测未来。随着与师父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师父发愿去传播儒家修身方式这套东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和社会上很多的儒学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结合着师父的教诲,和我的人生相对比印证,才发现我的人生之所以没有达到成功,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前总是喜欢怨天尤人,经常对别人说没赶上好时代,可实际上我赶上了中国最好的创业时代——互联网爆发的时代。
儒家思想传递了几千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依旧有指导意义。在与人日常聊天的时候,更多的是说“反求诸己”、“格物”、“观情欲念”……这些都是儒家修身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下手处。入师门三年多,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修心初级三部曲、格物三重境界、念头的分类、如何去除三大病根、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敬慎不败、至诚如神……有很多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概念,现在已经变成了我日常生活当中不用思索就可以说出来的,甚至是成为了我的行为习惯。
有同门问我怎么可以更快更好的改变自己,我对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要坚信师父”。如果你心存疑虑,或者是朝三暮四,你不会有太大改变的。这套东西不是背就能会的。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徐爱说的影响他的那些学说,《传习录》的后边会逐条的说明,慢慢学习。
《传习录》读后感11
传习录分三卷
核心观点: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曾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天泉证道,先生提出“四局教”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 ①世界观—万物一体,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主观唯心主义)
②人生观—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按内心不被遮蔽的良知指引即为内圣,外王即按内心良知指引自然生成)
举例:听命于君主是忠,忠是一种道德品质。但在1519年,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正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抗旨不遵,返回江西和朱宸濠开战。这只是因为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朱宸濠,那江南百姓将大遭涂炭。他只不过在行良知而已。而其平定朱宸濠后来也成了他的“外王”标志之一。
③价值观—知行合一,致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道德指导下产生意念活动并执行)
3、结论:万物一体之仁,也就是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有良知即天地万物草木瓦皆有良知,例如看到小孩子掉井里心生急切之意,想要去把他救上来,所以我们的心和小孩子那时候是联系起来的,倘若人心冷漠,自私自利,那就是切断了与万事万物的联系,心死、万物皆死,这个观点与希腊伯利克里时代智者派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主义)。这也与阿德勒“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有着相似之处,当我们在小小的共同体当中感觉到了压抑、难受时,要学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当中,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来“致良知”,来获得幸福,成为圣人,独自修行叫智者自救,普度众生即圣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赎)。
传习录序
开篇提到,圣贤教人,如意用药,不可不知变通,误人误己。
举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论语·先进篇》,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纠偏”以达到内心的中正平和。
传习录上
徐爱录
(一)“亲民”与“新民”之争。
大学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亲民
(3)在止于至善。知止
(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先生举了很多典故以论证此处应为“在亲民”,亲民有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
(二)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6],似与先生之说相戾。”知道应达到的境界(至善)才能够志向坚定。核心在于争论应从事物上求至善还是心上求至善,先生说至善应是心的本来面目,需“明明德”,即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即理论联系实际。
(三)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侍奉父亲的孝、辅佐君主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都不是去他们身上找,而是去自己内心找,即“冬温夏清”,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个冬温夏清不得掺杂一丝一毫的人欲(非真孝,而是在所谓的孝中有着其他不好的东西,比如炫耀之心、伪善之心等等)。
(四)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同上,举例如先生说:侍奉赡养父母时,让自己的心思纯粹都在天理上即可,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将帮父母取暖纳凉等事一一表演得当,也可以叫至善了。在我看来,所谓尽善尽孝如果追求恰到好处,实际上也是一种伪善,这样的恰到好处是不是内心有了“衡量之心、比较之心”而不纯粹了呢。
(五)徐爱困惑为什么许多人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先生认为,知行应合一,知道了不去做就是不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生举例什么是真知真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学》。见到好看的姑娘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面目狰狞的人下意识躲着走。都是一瞬间的反应,那为什么看到好看的姑娘没有去要联系方式呢,是因为内心有了私欲,会担心哎呀她拒绝我多尴尬,哎呀她会不会讨厌我,哎呀其他人会怎么看我,哎呀我自己好尴尬......
(六)徐爱认为朱子之说引经据典,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以论证他“格物”之说,对先生的格物之说心存疑虑。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先生将格物致知分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即,一,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二,存心养天,是学之利行事;三,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生知安行的人,时时刻刻在“纠偏”,中正而平和,如孔子70岁时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之利行者,学到了做好人的好处,而去做,知道了什么是“吃亏是福”,本质是为了“好处”而行。困知勉行者因为吃过亏,不得已而勉强自己去做好人。
(七)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先生想表达格物格的是自己内心的不正当,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存养天理就是革除不正当的欲望、想法,使得自己处于内心中正平和,一种安宁的境界,符合如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者人也,与人相处和谐融洽,这就要求我们事事不能总想着自己,也要为别人考虑,这叫为人为己;义者,于人困难时帮一把,看到不端的行为在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勇于见义勇为,比如看到小孩子落水,如果不去救他,内心就会愧疚,那直面自己的愧疚,就要行动,就要是自己内心重归中正平和的状态;礼者,示人以曲也。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智者,这是最难回答的,爱智慧的人总是最迷人的吧,沉静、忧郁、深邃、平和。信者,诚信也,毕竟骗人的时候,脸会发红,眼睛会飘来飘去,讲话会犹犹豫豫,无法直面内心。
(八)先生想表达,心是知道怎么做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致良知就是顺从自己的心,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心,同(五)。
(九)“理”表达出来是“文”,隐藏起来是“理”,我们去孝敬父母、侍奉君王、身处困境时存养天理都是在让“理”能看得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要让心中充斥着所谓天理就要在人们看得到的地方用功。
(十一)这里先生否定所谓的“异端邪说”,认为天下大乱,人心不古是因为多美艳的言辞,离经叛道的书籍及学说。然而我认为正是有着各种思想交相辉映才构成这个精彩的世界,任何学说、典籍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来看,而不能以现下的人的观点来全盘否定当时思想,就像古希腊哲学从对自然的好奇转向对人本身获得幸福的关注一样,每个时代都有着恰好的思想与文明,我们厌恶混乱期盼和平与光明,但不可以以此为理由来认同删述《六经》这样否定历史之事,在我看来,历史是很客观的,主观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看法而已。
陆澄录
(一五)陆澄问:“专注于一的功夫,是否就像是读书一心一意在读书上,待客一心一意在待客上?这是否就是专一的功夫?”
先生说:“好色就一心一意在好色上,贪财就一心一意在贪财上,也可以算作是专一吗?这不过是追逐物欲罢了。专一是一心专注于天理。”
我认为并非如此,主一之功,并不是专注于所谓的天理,而是专注于当下所作之事,专注于不同阶段的不同课题,工作时专心工作,恋爱时就好好去经营爱情,旅游的时候就好好放松心情,诚然这些事情之间没办法真的泾渭分明,有时工作很忙,出去游玩时也要偶尔应对工作,但当时当下应该去专注于那时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八)“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得益,如果相互竞争比较,则会受损。”
不光是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恋人之间都应如此,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传习录通篇所表达的不外乎这三个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心即理,去除私欲求得内心的宁静。知行合一,天理良知自然展现后的实践,实践出真知。
致良知,不断学习才知晓良知,知晓良知就要在事事物物上去践行良知,即“事上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读后感12
问:“你看不清楚,怎么看?”
老师说:“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楚。所以,还是从旧社会学起比较好。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只是他虽然为了学业什么都懂,但是一辈子都得不到。你必须在身心上努力学习。做不到的,一定要转向自己的心和身体,才能过。盖四书五经,然说此身心。这种身心叫道,而身心则清明,没有别的。这是为了学习心灵。”—— 《传习录》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不识字。我看不懂怎么办?我还是照字面理解,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儒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个人把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确的知识。像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式,都是对的。然而,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帮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做正确的知识来读,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还是留在了储备中。
大师说,向他学习主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旧的模式,创造新的体系。如果我们在向师父学习的.同时遵循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这样会耽误师父的时间和我们自己的时间。
我们通常说的是“一本书读一百遍,但就是用心去读。不用心读,读一千遍也没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从修心开始。有了心才能有意识,有了意识才能主动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听,更是浪费时间。没有综合的知识,即使正确的知识对你也是无用的。
《传习录》读后感13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细琢磨,发现与他以前学的这些朱熹的言论总是不能契合,所以他来问王阳明。
这一段对我有帮助的是“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王阳明对这两个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坚信孔子的观点,并笃定地去奉行实践。曾子是听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实践。我现在的状态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师父说什么我都坚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当中去践行师父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阳明对徐爱引的.“《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进行了讲解,并对《中庸》说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三种人分别说明。“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对照了一下,我勉强算第三种人。勉强是因为我觉得“夭寿不二”这点上我没做到。
王阳明又通过徐爱的继续提问,带出了阳明心学的一套核心概念。“天、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阳明心学整明白,那王阳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体,明德是性的体现,肉身是由心主宰的,从心发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体,意放在哪,那就是物。这些概念到现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练,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阳明说出他对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观事物,意从心发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物是和你的心有关系的,所以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传习录》读后感14
近来的销声匿迹不是去哪旅游了,而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坑,一本让我啃到现在才啃完的书———《传习录》。一直以为自己看书挺快了,然面对这本书,实是啃的太慢,慢是因为其文体作古,慢在于其意悠长,需要好好品味,好好回味。此时此刻终于啃完了,长舒了口气,却又叹息翻到了最后,有点眷恋。
在去往广州的火车上,我开始看这本书,越看越觉得震撼,也越看越觉得喜欢。每一位优秀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佩服的,也更应该是值得学习的,这点上出发,王阳明先生更是当之无愧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阳明心学更是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连略知孔孟之道不明心学的的我,也更趋于其心学。
《传习录》人个觉得全篇要义在于:
一、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自省,就是致良知。良知不会停滞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无善无恶即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知格意格心。格就是正,纠正那些不正的,使其归于正道。在私欲先于其萌芽之际,防于未萌芽之前,修得真心。
二、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相较于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你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诉讼,全是切实的学问。如果抛开事物去学,反而会不着边际。
三、知行合一。知中有形,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渭之“经世致用”。若只读书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而不读书,求教,便会自我且更加危险。固知难,行之更不易,需一世之功。
以上三点,在我看来,其精要还是在于知行合一。前二者皆内修行,而知行合一为表象,可视化,可量化,非心量可衡。前二者在于知,在于修,后者则表达了形,前者给予了目标,给予了方向,后者得已完善诠释以上成果。
此书我为啥觉得震撼,觉得喜欢?这主要是因为我觉得相见恨晚。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从未到意识到过的问题,从小我们听从老师们的.不求甚解似的摇头晃脑背诵《论语》,《孟子》等巨著,却不如如今《传习录》来的猛烈,来的怦然心跳。因为因老师要求,父母要求,只为背而背,只知其义,而非像今日潜心去看,去想,尝试去理解。可能因我一直是理科,从高中开始,已经离孔孟之道越走越远,与我相近的是打字,电脑,物理,化学,软件等理科性的东西。而后越走越远。在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疑问,我国学术传承上千余年,为何时间越久,越开始沉睡在了记忆里而不被发扬光大?反而是电脑系统,设计软件时不是时的更新,技能方面的书一本接一本,也从未断更过。这是时代进步的代价么?还是这物欲横流发展的根本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在乎的是如何创收,如何去战胜彼此而获得此时内心的满足?手游如此,论收入亦是如此?越来越在乎技能上的突破,个人能力上的突破么?心学讲述的东西,我时隔多年才用心去看,虽然陈旧,但亦有所得,也亦为其折服,但相较现代的发展,却实属有点心寒,心寒被太多的人忘却与不提及。可能是我以篇概全了,就我单眼皮的目光确实短浅,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更多注重那些古人的智慧结晶,不说发扬光大,但至少不致埋没。也希望更多的娱论导向更多在乎实质化,至少我国的宝贝要比国外人更懂得珍惜,就像茶,就像端午节,有人说,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我觉得挺对!
《传习录》读后感15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6-11
《传习录》读后感02-12
《传习录》读后感12-23
《传习录》读后感10篇11-24
《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3篇)03-18
《传习录》读后感锦集【15篇】07-28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6-21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07-01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6-30
《关键对话》读后感-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