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4 15:37: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进取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头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本事,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本事。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资料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本事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一向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资料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资料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教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经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仅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进取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仅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的适应力的学生。

历史教学反思2

  昨天,上了公开课,课题为《船的历史》。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去复盘,今日得闲,故准备反思一下。

  上课伊始,我以一张船的图片导入,告诉学生船是我们最常见的运输工具之一。紧接着就向学生发问了,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船的知识,你们还想研究关于船的什么问题。这两个小问题在课前任务单中就有涉及,课前我也特意强调他们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任务单上,所以当我在课堂上抛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热情是一波高于一波的。由此可见,课前任务单起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而紧接着顺着学生提出的想研究问题,我顺其自然的摆出了要学习的课题——船的历史。

  要知道船的历史,必须得先认识船。所以我以PPT显示了一些船的照片,让学生自己先来认一认,然后我们一起来验证。在认识这些船后,我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船的先后顺序为他们排个序。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排序,但是最终却出现了意见不一样的地方,有人认为核潜艇出现在游轮的后面,有人则认为核潜艇出现在游轮的前面。

  于是,我正好抓住这个契机,从我们能够明确的认知——摇橹木船出现在游轮前面——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快发现,他们的造船材料不同、体积不同、载重量不同、动力不同和速度不同等等。经过这些方面的对比后,学生更加明确了,一般后出现的船,他们的技术要求是更高一些的。

然而,在这里我却失去了一次让学生思维进阶的机会,因为我本可以在这里再次提出前面排序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让学生从动力和技术层面等分析,核潜艇确实是出现在游轮之后的。可是,我却以一个小视频总结了船的历史,这从教学环节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然而却让学生失去了思维进阶的机会,实在是有些遗憾。

  在讲完了船的历史,让学生明确了船还会继续发展之后,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到,不管船如何发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独木舟。接下里,我们就开始进行独木舟的研究了。此处,我觉得是本节课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在此之前,我感觉我的前面把控的还是很好的,可是从这里开始之后,课堂节奏就有些不好把控了。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没有准备充分,比如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强调清楚,导致一些学生擅自改动实验材料的结构,还有就是实验材料确实很难找到,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实验器材严重匮乏,同学们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够动手实践,所以一些好的习惯还尚未形成,导致课堂纪律有些失控。

  不过,好在学生还是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了独木舟稳定性差,装载量小的特点,并且通过自己的摆放认识到要想使独木舟不容易侧翻,必须使它受力均匀。

  最后,我通过一个小问题——独木舟稳定性差,装载量小,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改进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结束了今天的课程。

历史教学反思3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讲述我国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课本通过两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学习这一课要突破一个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所以,应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一开始就介绍了青铜和青铜时代:

  人类最初的时候,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红色,所以又叫红铜。早在六千年以前,人们就用红铜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饰品。如刀、锥、锯等。后来,人们在冶炼红铜时加入少量的锡和铅,制造出的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合金铜呈金黄色,生锈后呈青绿色,所以又叫青铜。青铜熔点低、硬度大,这远比红铜优越。因此,青铜发明以后,很快代替了红铜。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在讲述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之后,我即时地提出了问题:既然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学生很快答出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用“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本课学习至此,咋看已经很完整了,与本课主题“青铜文明”表面上联系不太紧密地第三目“奴隶的悲惨生活”似乎可有可无。然而,仔细琢磨本目编者设计的一道“动脑筋”题,就会发现这一目设置的必要和独具匠心。

历史教学反思4

  这个星期上的是《贞观之治》,很大胆地把这节课设计称一堂以唐朝三代君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人生经历为中心的历史课。这么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教科书的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乃至抹杀了统治者本身的性格,而是仅仅将当时的政策与统治者做了一个连线题,直白的讲,很多书不过把人物视为历史的一个工具,私以为这也是中国历史书写的淡而无味的原因之一。第二,本人又一向对历史人物性格、阅历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很喜欢从这样的细节入手。比如李世民的胡汉混血出身其实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表现,这一特征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政策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把武则天评为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皇帝,明明她施行了恐怖统治,却又说她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相关政策,等等。如果仔细听会发现,从人物本身的经历出发,更有助于从大历史的背景下解读当时的政策与制度。

  不过,上下来的结果却是层次不齐。有的班级集体表现得兴趣盎然,课堂的整体效果也不错,然而有的班级则明显上的索然无味,有的班级兴奋过头,结果导致讲的内容收不回来。有些学生总以为老师脱离书本就是在讲无关的问题,于是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有些则是对这个人物并没有太多了解,也不感兴趣。讲述武则天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班级的女生全部听的津津有味,然而男生都在那边快睡着了。(厄。。。原来中国男权主义的情况依然如此严重)

  综合下来,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有:

  一、历史人物的经历介绍不必太具体,可以适当取几个重点事件,同时要在知识点与历史人物之间找到相应的衔接点,并在板书和PPT上给予同学一定的提示,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讲述人物的时候也要适当提醒同学,人物性格、阅历的确重要,但也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了他这么一个发挥自身影响的机会。比如在唐玄宗晚年问题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则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显,节度使制度导致边境将领拥兵自重,导致社会隐患重重。一场安史之乱更是加剧了边境将领割据的现状,使得唐朝再难现辉煌。

  三、上课的目标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能真正的脱离教材,不能MS.LI品唐朝。

历史教学反思5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资料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那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经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日社会的礼貌。可是此刻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资料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此刻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资料,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所以,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本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本事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本事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事,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经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历史教学反思6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资料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资料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资料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能够提出教材资料的“纲要信号”,也能够利用“先行组织者”,还能够指导学生自我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资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构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资料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进取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认真组织、全员参与3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4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构成完整体系5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经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能够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研究,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此刻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仅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当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资料,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反思7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反思沟通交流成长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历史教学反思8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历史教学反思9

  通过对七年级《夏商西周的兴亡》这节课的讲授,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弊病,也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为我以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希望这节课成为我以后不断改进,不断成长的起点,自认为本节课上的很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对教学班的课程进度未能及时的了解,对前节课的知识未做补充,就直接引课,造成了学生的冷场和茫然局面,创设情境教学法失败了,应该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出来。

  2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我校的自然分材教学理念为基础,主体进行设计,由于本人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欠缺,所以设计了四个自学提示,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事与愿违,自己的设计和学生的`学习不在一个调上,致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设置的问题学生都在书中能够找到,所以学生没有新鲜感,问题反而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从这节课上,我充分体会到了自己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毛病,这也不是一两次了,怕放去收不回了,这也是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老认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所以,就不敢放手。还有一个原因是:老认为学生不懂就要讲,大包大揽的包办了学生该做的

  事,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4未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因为自己讲的过多(都是学生容易懂的),浪费了时间,若能做到学生会的不讲,我的教学就是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在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使自己教学更有进步。

历史教学反思10

  一、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历史教学反思11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历史教学反思12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经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仅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

  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景”,“出现这些情景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能够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我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本事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能够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终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经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本事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能够帮忙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能够经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能够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经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能够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能够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能够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经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研究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经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当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日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善;学生的进取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供给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历史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感受颇多。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我们的教学面临着很多难题,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太少、太散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就少的可怜。如简单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不知道。而历史主干知识、历史体系更无从谈及。

  二、高一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时间的跨度过大,类似于以前的.专题史。如必修1的第1单元,内容综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政治专题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积累、时间的跨度是史无前例的:从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几千年。学生根本搞不清缘由,记忆起来难度很大。

  三、高一新课改的教材一课内容45分钟基本讲不完;一方面是内容多另一方面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连结不起来,让上课的学生如听天书。如必修1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如果真正初中课本有掌握的话上课就轻松多了,应该重点讲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和北宋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如何铲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最多20分钟左右。但是我们要情境问题设计为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唐中期是如何藩镇割据,五代王国是如何形成的这时间可要花的较多,如果不讲而只讲内容结果,前因不知道,培养出学生只能死记课本,这与我们的课改精神不符合。

  四、教师的新授课时间很少,历史学科可供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在给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年上加难。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教学进度来说,很明显这样又无法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历史教学反思14

  在科学课中有不少内容与科学史相关,其中五年级科学下册的《船的历史》也是典型的科学史的内容。那遇到这样的内容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呢?学生又能学会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仅让教学停留在学生对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没教又有怎样的差别呢?教材中为什么要学生对比摇橹木船和轮船呢?这两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显吗?如何重点利用这两艘船的不同带领学生去总结出船的发展历程,还能让学生迁移到其他事物的发展历程呢?这便是本课的重点。

  一、知道什么?还想知道——关注船的项目式学习的项目发布

  课堂开始,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关于船已经知道的内容,这既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确定教学重难点,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相互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于船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孩子们随意表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帮助孩子意识到孩子们的问题都在为后面造一艘船做准备。孩子们的问题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材料、动力、浮力、承重力……等问题。

  二、船的排序——关注事物发展历程:简单——复杂

  关于船的排序,孩子们的争议一般集中在潜艇和邮轮上。到底谁早谁晚个人觉得不是本课重点,因为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它们分别是谁,具体到某一艘,或许结论就不再适用。但有争议刚好能帮助我们借助常见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发展历程。

  借助摇橹木船和轮船对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体积、功能、载重量、材料、动力……)两者的不同,梳理船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发展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制作到不容易制作。至于游轮和潜艇到底谁先谁后,学生此刻会有自己的论断,有学生说潜艇在水下行驶肯定比游轮在水面行驶更容易;有学生说游轮载重量那么大,这个制作困难也是很难克服的。但是具体谁先谁后可以由学生课后继续去研究。此处最好能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感觉课堂上生成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时孩子们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也正是作为课堂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可以迁移运用。

  教师自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船的故事和常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美国在1807发明的。 最早的潜艇是1624年荷兰人所制作的人力木制潜艇。1860年意大利发明家制造了搜装有浮沉装置的潜艇。

  三、聚焦独木舟——关注独木舟的特点,为后续船模制作提出挑战

  对于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很幸运的是,在20xx年自己参加了一次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萧山的两湖博物馆去亲眼目睹了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独木舟。在给孩子们分享时他们格外的专注。再请孩子们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制造出了它,也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到后面研究独木舟特点时(不稳定、载重量少),孩子们不会只发现它的缺点而忽略了古人的劳动智慧。

  我想,这样的一堂课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老师能带着思考去上,带着对教材的专研去上,总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一点吧。

历史教学反思15

  期中考试告一段落,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我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教养.当然对于这一点我自信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在每一课中都设计一道较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然后再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因事先有一定的准备,即使不够全面,较直接讲解,学生认识要深刻一些.

  例如,在讲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一课时,文中明确"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在讲到这时,我给学生们设下了疑问: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又是一个发展极其快的国家.请同学们根据所学,总结美国发展历程,概括出美在二战后成为头号强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把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并给他们提了一些要求.

  从完成情况看,部分学生能较好的把握这道题的答题思路,虽不全面,但基本找出了促成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种训练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1-07

历史教学反思03-08

历史教学优秀反思12-12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2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0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0-11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10-19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10-24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07-2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