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学数学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知识点1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如:10+5=1517-7=1018-10=8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好处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做题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符号
数学符号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小学数学知识点2
第一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 米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 千米 )做单位,千米也叫( 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 相等 ),都是( 1 )毫米。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 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 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如:3吨=3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第三单元 四边形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五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 )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 )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 )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8:40-7:30=1小时10分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3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
一、图形可分为
(1)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
(1)按形状;
(2)按颜色;
(3)按用途;
(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角+角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64元10角-3元7角=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小学数学知识点4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在数轴上,以“0”为分界点,越往左边的负数越小,左边的数都比右边的数小。
3.在生活中,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点,常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关系的量。如零上温度(+)、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海平面以下(—);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南(+)、北(—);上升(+)、下降(—)……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10℃比-5℃低5℃,6℃比-6 ℃高12℃。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两个不同的梯形也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下图:
△ADE、△BDE、△BCE面积相等,都是平行四边形BDEC的一半;
△AOD与△BOE的面积相等。想想为什么?
4.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小,面积也变小;同理,把平行四边形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高变大了,面积也变大。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
6.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法:等积变形):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移动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8.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每个梯形面积的2倍,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0.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万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
11.一个社区、校园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为单位;表示一个国家、省市、地区、湖泊的`面积是就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2.农村地区常使用“亩”和“分”作土地面积单位,1亩=10分≈667平方米,1公顷=15亩。
13.面积单位换算进率:
14.面积计算公式:
图形名称
面积公式
字母公式
变形公式
平行四边形
底×高
S=ah
a=S÷h
h=S÷a
三角形
底×高÷2
S=ah÷2
a=2S÷h
h=2S÷a
梯形
(上底+下底)×高÷2
S=(a+b)h÷2
h=2S÷(a+b)
a=2S÷h-b
b=2S÷h-a
长方形
长×宽
S=ab
a=S÷b
b=S÷a
正方形
边长×边长
S =a×a=a2
组合图形
方法:先用分割、拼补的方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分别算出面积;再通过加、减求得。
估算不规则图形
先数整格的,再数不满整格的,不满整格的除以2折算成整格,最后相加;若不规则图形为轴对称图形,可先算出一半图形的面积,再乘以2。
注意:计算前要统一单位,找准对应的底和高,然后代入公式,计算要细心。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比较大小时,先比整数部分,再比小数部分。
4.判断一个小数是几位小数,就是观察小数点后面的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个数,就是几位小数。
5.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可对小数进行化简或按要求改写小数。
6.小数的改写:
(1)用“万”作单位:a、从个位起,往左数四位,画“┆”,在“┆”下方点小数点;b、去掉小数末尾的“0”,添上“万”字;c、用“=”连接。
(2)用“亿”作单位:a、从个位起,往左数八位,画“┆”,在“┆”下方点小数点;b、去掉小数末尾的“0”,添上“亿”字;c、用“=”连接。
7.求整数的近似数:
(1)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添上“万”字,用“≈”连接。
(2)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添上“亿”字,用“≈”连接。
8.求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要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2)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要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五入。
小学数学知识点5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数学概念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习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像来表示,比如函数y=x+1的图像。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微分。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中什么叫棱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棱柱是几何学中的一种常见的三维多面体,指上下底面平行且全等,侧棱平行且相等的封闭几何体。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中,具有12个棱长,且棱长在不同的几何体中有不同的特点。
小学数学知识点6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
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
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一节捐书活动
知识点:
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二节运白菜
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三节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小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第四节里程表(一)
1、根据里程表提出问题,一般先把里程表转化成线段图来观察,再列式计算。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画图去理解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变化,列式也随之变化。
第五节里程表(二)
1、当天行驶的里程数=当天里程表的读数-前一天里程表的读数
2、解答算式谜时,要通过观察推理找到从哪一位先计算,然后一步一步推算出答案。
第四单元乘与除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
1、整十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整百数乘一位数,根据表内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4、在口算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看清楚整百、整千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要注意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时得到的0不能丢。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先把前两位数看作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的和,再用一位数分别与它们相乘,最后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
2、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明确运算顺序,再计算。
第三节丰收了
知识点:1、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看一位数与什么数相乘能得到这个整十数(也就是被除数),结果就是那个数。
(2)、按表内除法计算: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将被除数末尾的0填写在商的末尾。
2、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被除数不为0)。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被除数越小,商越小。
第四节植树
知识点:1、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把被除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再把所得的两个商相加。
2、(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大自然数,(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1)÷2=较小自然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大数,(两数之和-两数之差)÷2=较小数。
第五单元周长
知识点1:什么是周长
1、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或者说绕一个图形边线一周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不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绳子测量法。
3、规则物体或图形的测量方法:(1)绳测法,(2)直尺测量法。
知识点二:长方形的周长
1、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已知长和宽的长度。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长=(周长-宽×2)÷2”或“长=周长÷2-宽”
(5)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宽=(周长-长×2)÷2”或“宽=周长÷2-长”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可以把4条边长加起来;
(2)用一条边长乘以4,即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靠墙围成的长方形有两种情况:
(1)长边靠墙,
(2)宽边靠墙。
5、围成的两种长方形,宽边靠墙比长边靠墙所需的围栏多。
第六单元乘法
第一节蚂蚁做操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积。
2、在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定要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中每个数位上的数。
第二节去游乐园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列竖式计算时,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要把进位的数写到正确的位置上,不要写在积中。
第三节乘火车
知识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时每一步都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2、笔算乘法时,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向哪一位进1,就在那一位加1。
第四节去奶奶家
知识点:
借助里程图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里程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后再进行计算。
第五节:0×5=?
知识点:
1、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2、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1)先用这个乘数0前面的数乘另一个乘数;
(2)再看这个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在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从个位算起,用一个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是0,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4、结论:
(1)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2)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第六节买矿泉水
知识点:
1、连乘的估算方法:尽可能将其中两个数的乘积估成整十,整百数,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2、连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3、三个数连乘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在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还可以把任意两个数交换位置后再相乘。
第七单元年月日
第一节看日历(一)
知识点:
1、一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每月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每月有30天,是小月;2月有28天或29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一个月只有28天时,这个月有四个星期一至星期日;一个月有29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一个是5天;一个月有30天时,这个月中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某2个是5天;一个月有31天时,这个
第二节看日历(二)
知识点:
1、2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只有4年才出现。
2、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份有29天,其他年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
3、认识平年和闰年:
(1)公里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公立年份是整百年的,是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
(2)判断一个整百年份是不是闰年,要看这个年份数是不是400的倍数,如果是整数倍就是闰年,否者就是平年.
(3)2月份是28天的是平年,2月份是29天的是闰年,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4)平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1天,闰年一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365÷7=52(个)......1(天)
366÷7=52(个)......2(天)
4、推算几周年的的时间问题,可以用终止年份直接减去起始年份,所得的差即为所求。
第三节一天的时间
知识点:
1、24时记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共计24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作24时计时法。
2、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表示时刻的换算:从凌晨0:00到中午12:00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整点时刻相差12,普通计时法去掉限制词后加12就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减12后就是普通计时法,
3、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进过的时间,可以根据钟表推算,也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4、计算中午12时的经过时间,要么把时间都换算成24时计时法来计算,要么先算中午12时以前有多长时间,再加上下午的一段时间。
5、普通计时法在表述时要加上限制词上午、下午或者晚上等,这样才能将时间准确的表达出来。
第四节:时间表
知识点:1、时间表是管理时间的一种手段,是将某一段时间中已经明确的工作任务清晰的记载和表明的表格,用来提醒使用人和相关人按照时间表的进程活动。
2、制作时间表,最主要的是做好时间的分配,合理分配时间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守时习惯。
3、判断谁跑得快,只要看谁用的时间短就可以了。
第五节数学好玩
知识点:
1、同一段距离,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不同,在测量的结果相同的情况下,选简便的方法比较合适。
2、地面上一定范围内的直线距离可以直接用直尺来测量。
3、解决搭配问题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能得到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数路线问题实际上也属于搭配问题,在确定行走路线时,一定不要重复和遗漏。
5、日历中的数有很多规律,如横向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少1;纵向上面的数比下面少7等。
第八单元认识小数
第一节文具店
知识点:1、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叫作小数点。
2、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
3、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数,它就是几位小数。
4、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中间的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数位上的数。
5、写小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
6、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元、角、分的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几,就改写成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是几,就改写成几角;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是几,就改写成几分。若那一位上是0,那一位就省略不写。
7、把带有元、角、分的数改写成一元为单位的小数时,元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角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分与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相对应。
第二节货比三家
知识点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以此类推。
2、比较三个或三个以上小数的大小和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相同,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第三节存零用钱
知识点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加,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相减,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第四节寄书
1、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3、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与整数加法一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千万不要忘记满十进一,也不要忘记下一位进上来的一。
第五节能通过吗
1、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小数可以使数据更加精确。
2、把带有米、分米、厘米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米与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对应,分米与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相对应,以此类推。
3、如果米、分米、厘米中某一个单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在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就在那个单位所对应的数位上写0。
小学数学知识点7
1、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能分辨出四种基本的图形。
2、学会观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状,会举例。
3、能区分出面和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
4、能找出一组图形的规律。
5、能在复杂的图案中找出基本的图形。
小学数学知识点8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小学数学知识点9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小学数学知识点10
第一部分:《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4、理解打折的含义。例如: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九五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九十五。
5、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求是最简分数。
6、比较分数相乘的积与每一个乘数的大小。乘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乘数;乘数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乘数;乘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乘数;真分数相乘积小于任何一个乘数;真分数与假分数相乘积大于真分数小于假分数。
7、教材中一单元重点题目:P3试一试第1题,练一练第1题。P7折一折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看到图能写出乘法算式。P10、11全部练习题。
第二部分:《分数除法》
1、倒数。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1的倒数仍是1;0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是因为在分数中,0不能做分母。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比较商与被除数的大小。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6、三单元重点题目:P25:会用图表示除法算式,看到图能写出除法算式。P27的画一画:会用线段图表示除法算式。P30的第3、4题。P31、32所有题目。P34、35所有题目。
第三部分《长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4、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7、知道长方体表面积求长或宽或高时,用方程解。
8、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V=Sh 。
10、冰箱的容积用“升”作单位;游泳池、水库存水量常用立方米做单位。
1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容积:容器所能容纳入体的体积叫做物体的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12、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比如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3、体积单位换算
14、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5、二单元重点题目:P15的第4题。P17的两个第1题。P19的第2,3,4,5题。P21的找规律共3道题。P22、23所有题目。
16、四单元重点题目:P42第2题。P45的第1,2,3,4题。P49的第5,7题。P51的第1,2,3题。P52、53所有题目。
第四部分:《分数的混合运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最后结果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除法基本应用题解题方法:
(1)找准单位“1”,并在题目的文字下面标注。
(2)确定乘法或除法:已知单位“1”,用乘法,
未知单位“1”,用除法。
(3)对应量和分率:单位“1” ×对应分率=对应的量
对应的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若用方程,一般设单位“1”为未知数。
3、五单元重点题目:P56例题中线段图、P58例题中线段图、P60例题中的线段图(会考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P59第5题。P60第3、4题。P62、63所有题目。
第五部分:《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也可以把分子分母同时乘一个数将其化成一百分之几的数,再写成百分数。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方法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应用题知识点归纳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单位“1”)×百分率
(2)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部分量÷百分率=一个数(单位“1”)
(3)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等a率=a的数量÷总量×100%
6、现价=原价×折扣原价=现价÷折扣折扣=现价÷原价×100%
5、六单元重点题目:P65练一练第1题。P68第1题。P72第1、5题。P73、74、75所有题目。P77、78所有题目。P80的试一试1,2,3,题。
第六部分《统计》
1、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3、中位数的求法:将一组数据按大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就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5、条形统计图。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6、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8、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9、七单元重点题目:P85试一试。P87练一练。P89第2、3题。P90、91所有题目。
10、P93~96总复习所有题目。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2
知识点归纳整理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
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
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 = 2ab + 2bc+ 2ca
= 2(ab + bc + 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 = 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26、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7、分数分类:分数可以分成: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
28、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一。如:1/2,3/5,8/9等等。真分数一般是在正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29、假分数: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假分数通常可以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如果分子和分母成倍数关系,就可化为整数,如不是倍数关系,则化为带分数。
3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3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2、公因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因数,那么这些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因数1.(除零以外)而这些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称为这些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
33、通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34、通分方法
(1)求出原来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原来分数化成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为分母的分数
35、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称为这些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36、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即分数单位不变,分子相加减,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改变其分数单位而大小不变,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去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7、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3
知识重点
1、计算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2、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空间与物体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图形的转换
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统计与概率
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6、平均数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实际应用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
必考应用题
1、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摩托车每小时行驶29.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驶70.5千米,经过2.7小时两车相遇。两车站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将一根铁丝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8.7米,第二段比第一段长度的1.5倍短6.8米。第二段有多长?
3、甲数是560,乙数是70,甲数给乙数多少后,甲数是乙数的4倍?
4、一个房间的长是12米,宽是10米。现用每块0.64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5、非洲鸵鸟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72km,比野兔的2倍少12km,野兔的奔跑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6、张老师给学校买了8个足球和4个排球,每个足球65元,张老师一共花了700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7、一个长方形铁丝框的长是8米,周长是28米。
(1)这个铁丝框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将这个铁丝框改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丝框的边长是多少米?
8、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们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4小时后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行,则摩托车到达甲地还需行几小时?
9、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36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共采了288只蘑菇,平均每天采32只。这些天中有多少天是雨天?
10、一种瓶装速溶咖啡粉净重600克,每冲一杯咖啡需要9克咖啡粉和2.5克方糖。这瓶咖啡粉最多可以冲多少杯咖啡?
11、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其中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5千米,2.8小时到达乙地;这时另一辆汽车离乙地14千米。若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大约几小时相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2、一间教室长8.5米,宽4.5米。用每块0.25平方米的瓷砖铺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瓷砖?
13、一筐苹果,连筐共重33.5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称还有18.15千克。原有苹果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14、某粮仓有172.48吨大米,5辆卡车7次运走全部大米,平均每辆卡车每次运大米约是多少吨?(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5、五位同学有同样多的存款,在每一次捐款中,每人捐出16元后,五位同学剩下的钱正好等于原来3人的存款数。原来每位同学有存款多少元?
16、甲乙两城相距263.2千米,一辆客车2.8小时行完全程,一辆货车3.5小时行完全程。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多少?
17、小明买了5千克梨和5千克苹果共付33.5元,小芳买了4千克梨和5千克苹果共付31元。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
18、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9.48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19、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千米要用汽油0.8千克。如果汽车现有汽油50千克,要行驶325千米,需要加油吗?
20、饲养场有鸡3600只,比鸭的只数的5倍还多120只。饲养场有鸭多少只?
21、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1.2倍。如果从甲袋往乙袋倒5千克大米,两袋就一样重。原来两袋大米各是多少千克?
22、做8个大铁盒和6个小铁盒,共用白铁皮8.8平方米。每个大铁盒用白铁皮0.8平方米,每个小铁盒用白铁皮多少平方米?
23、学校远有篮球、排球共21个,现又买来若干个足球。小刚发现,篮球比买来的足球多5个,排球比买来的足球少4个。求学校买来多少个足球?
24、李小燕买了5千克苹果和6千克橘子,共付21.6元。已知苹果的单价是橘子的1.2倍,李晓燕买苹果和橘子各需付多少钱?
25、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比火车速度的12倍还多4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6、商店运来28筐苹果和24筐梨,一共重1180千克。已知每筐苹果重25千克,没筐梨重多少千克?
27、师徒二人合作一批零件,原计划8天完成。后来,师傅因为有特殊任务只做了6天,结果徒弟比原计划多做了3天。任务完成时,师父比徒弟少做了100个。已知徒弟每天做50个零件,师傅每天做多少个?
28、甲桶有油85千克,乙桶有油58千克。从甲筒倒入乙桶多少千克油,两桶里的油正好相等?
29、有同样多的黑、白棋子各一盒。如果每次取出4个黑棋子、3个白妻子,黑棋子被取完时,还剩16个白棋子。黑、白棋子各有多少个?
30、小红买了3个本子和5支铅笔,共付了7.6元。每个本子1.2元,每支铅笔多少元?
31、青山果园有桃树450棵,比杏树的2倍还多50棵。杏树有多少棵?
32、一个工人计划做38个零件,已经做了4个小时,每小时做5个,剩下的3小时做完,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
小学数学知识点11
知识点: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计算300×2,可以算()个百乘2得()个百,也就是()。
2、计算13×3,可以先算()×3=(),再算()×3=(),最后算()+()=(),所以13×3=()。
3、40×5=()。
4、14×2=()。
二、判断题。
1、20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2、33×2=66。()
3、因为3×5=15,所以300×5=1500。()
4、13×2和2×13的积相等。()
三、计算题。(口算)
41×2= 12×4=
300×6= 13×3=
400×5= 20xx×4=
40×4+8= 300×3+75=
四、解答题。
1、学校买来20个羽毛球,每个羽毛球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工程的.修一条水渠,每天修70米,修了9天修完。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3、我有24元钱,姐姐的钱是我的2倍,姐姐有多少元钱?
小学数学知识点12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1.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5,??,叫做整数
2.在正整数1,2,3,4,5,??,的前面添上“—”号,得到的数—1,—2,—3,—4,—5,??,叫做负整数
3. 零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4.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5.整数a除以整数b,如果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2 因数和倍数
1.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就叫做b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4.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1.3能被2,5整除的数
1.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2.在正整数中(除1外),与奇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偶数
3.在正整数中,与偶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奇数
4.个位数字是0,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 0是偶数
1.4 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1.只含有因数1及本身的'整数叫做素数或质数
2.除了1及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4.奇数和偶数统称为正整数,素数、合数和1统称为正整数
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素数都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6.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7.通常用什么方法分解素因数: 树枝分解法,短除法
1.5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如果两个数中,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小的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素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小学数学知识点13
1.奇偶性
问题
奇+奇=偶奇×奇=奇
奇+偶=奇奇×偶=偶
偶+偶=偶偶×偶=偶
2.位值原则
形如:abc=100a+10b+c
3.数的整除特征:
整除数特征
2末尾是0、2、4、6、8
3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5末尾是0或5
9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
11奇数位上数字的和与偶数位上数字的和,两者之差是11的倍数
4和25末两位数是4(或25)的倍数
8和125末三位数是8(或125)的倍数
7、11、13末三位数与前几位数的差是7(或11或13)的倍数
4.整除性质
①如果c|a、c|b,那么c|(ab)。
②如果bc|a,那么b|a,c|a。
③如果b|a,c|a,且(b,c)=1,那么bc|a。
④如果c|b,b|a,那么c|a.
⑤a个连续自然数中必恰有一个数能被a整除。
5.带余除法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那么一定有另外两个整数q和r,0≤r
当r=0时,我们称a能被b整除。
当r≠0时,我们称a不能被b整除,r为a除以b的余数,q为a除以b的不完全商(亦简称为商)。用带余数除式又可以表示为a÷b=q……r,0≤r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项公式: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小学奥数几何知识点整理
鸟头定理即共角定理。
燕尾定理即共边定理的一种。
共角定理:
若两三角形有一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两边乘积的比。
共边定理:
有一条公共边的三角形叫做共边三角形。
共边定理:设直线AB与PQ交与M则S△PAB/S△QAB=PM/QM
这几个定理大都利用了相似图形的方法,但小学阶段没有学过相似图形,而小学奥数中,常常要引入这些,实在有点难为孩子。
为了避开相似,我们用相应的底,高的比来推出三角形面积的比。
例如燕尾定理,一个三角形ABC中,D是BC上三等分点,靠近B点。连接AD,E是AD上一点,连接EB和EC,就能得到四个三角形。
很显然,三角形ABD和ACD面积之比是1:2
因为共边,所以两个对应高之比是1:2
而四个小三角形也会存在类似关系
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是1:2
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也是1:2
所以三角形ABE和三角形ACE的面积比等于三角形BED和三角形CED的面积比,这就是传说中的燕尾定理。
以上是根据共边后,高之比等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所得。
必须要强记,只要理解,到时候如何变形,你都能会做。至于鸟头定理,也不要死记硬背,掌握原理,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小学数学知识点14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一、认识图形(二)
1、认识平面图形
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可以分别拼成更大的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
2、认识七巧板
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5个三角形组成的。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1)点数法
(2)破十法
(3)平十法
(4)想加算减法
2、解决问题
(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条件。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这个数减去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用另一个数减去这个数。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1、单一标准下的分类
按照事物的属性、特点把不同事物归为一类
2、不同标准下的分类
以事物不同的属性、特点为标准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一般也不同。
3、整理数据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可以用象形统计图或简单的统计表表示整理的结果。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认识计数单位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第二位是十位,计数单位是“十”;第三位是百位,计数单位是“百”。
2、100以内数的组成
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几就有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有几个一。
3、100以内数的读法
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末尾的0不读。
4、100以内数的写法
写数要从最高位写起,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除最高位外,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5、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
(1)先比较十位,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2)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6、百数表(略)
7、用语言来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两数相差很少,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
两数相差很多,用“多得多”“少得多”描述。
8、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
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
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
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人民的单位
元、角、分
2、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元=10角
1角=10分
3、简单的计算
单位相同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
单位不同时,要先同一单位,在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先把整十数看成以“十”为计数单位的数,再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十。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个位相加不满十,十位的数不变;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3、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即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个位够减,十位上的数不变;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作十)。
4、小括号
在一道算式中,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七单元、找规律
1、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方法
(1)按照颜色重复的规律;
(2)按照形状重复的规律。
2、找数列排列规律的方法
(1)按照数重复的规律;
(2)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找出规律。
小学数学知识点15
1、9加几计算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可以采用“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方法进行计算,其中“凑十法”比较简便。
利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1,就把较小数拆成1和几,10加几就得十几。
2、8、7、6加几的计算方法:(1)点数;(2)接着数;(3)凑十法。可以“拆大数、凑小数”,也可以“拆小数、凑大数”。
3、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1)“拆大数、凑小数”。(2)“拆小数、凑大数”。
4、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从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
(2)求总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计算。
数学学习方法诀窍
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小学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知识点04-02
小学数学知识点06-20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6-20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06-13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10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02-26
小学数学知识点(精)07-09
【经典】小学数学知识点15篇07-11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