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3-11 07:05:36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1

  鸡兔问题公式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一(100-2×36)÷(4-2)=14(只)………兔;

  36-14=22(只)……………………………鸡。

  解二(4×36-100)÷(4-2)=22(只)………鸡;

  36-22=14(只)…………………………兔。

  (答略)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

  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

  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例如,“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解一(4×1000-3525)÷(4+15)

  =475÷19=25(个)

  解二1000-(15×1000+3525)÷(4+15)

  =1000-18525÷19

  =1000-975=25(个)(答略)

  (“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例如,“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解〔(52+44)÷(4+2)+(52-44)÷(4-2)〕÷2

  =20÷2=10(只)……………………………鸡

  〔(52+44)÷(4+2)-(52-44)÷(4-2)〕÷2

  =12÷2=6(只)…………………………兔(答略)

  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假设法:

  ①假如都是兔

  ②假如都是鸡

  ③古人“抬脚法”:

  解答思路: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3、公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2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初中数学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3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典型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数是由7个千、3个百和5个十组成的,这个数是( )。

  2、一个数从右边起,百位是第( )位,第五位是( )位。

  3、3465的位是( )位,是( )位数。“6”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

  4、100里面有( )十,一千里面有( )百,10个一是( )。

  5、的四位数是( ),的三位数是( ),它们的和( ),差是( )。由( )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3207。

  6、万以内数的读法是从( )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位上是几就读( )千;百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 )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 )。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698的近似数是: 2956的近似数是:

  3120的近似数是: 2802的近似数是:

  1004的近似数是: 5023的近似数是: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01、加强整数和小数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要过关。四年级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必须非常熟练,保证准确率和速度,不然到了五年级就要重点学习分数,整数还不够熟练,到时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建议每天坚持就5道计算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0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好时间,及时养成好的习惯更有利于后期的学习。

  具体包括:

  1.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课前预习,了解所要讲的知识点,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更好。所有的知识点是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完全掌握住的,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2.规范孩子的.书写。随着应用题的增多,一定要规范孩子的书写,对步骤过程要到位,对于行程要养成画图的习惯,数论要思路严谨,书写规范。

  3.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孩子现在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思考,依赖性较强,为难情绪较重,遇到问题就退缩,这时要多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03、在寒假开始适当的做一些历年杯赛试题

  寒假开始安排时间做一些历年的杯赛真题,加强综合训练,为春季冲刺各种杯赛做准备。

  04、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对于新知识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思路的情况下要想做到举一反三,离不了练习,适当的练习才能把知识点得到巩固,常和家长说学习一定要坚持,可以每天练习一到两道,根据时间合理安排保证不间断的练习。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4

  相交与垂直

  知识点:

  1、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2、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定的点重合。

  (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画图时一般左手持三角尺,右手画线。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必须通过给定的这个点。

  补充知识点:

  1、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系。如:OA⊥OB。

  2、明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一、让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殿堂。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具体的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实践数学知识的机会。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时候,设计一次超市购物的活动,把不同的商品标价定为各个小数,让一部分学生作为顾客购买商品,另一部分学生作为售货员,计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价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体验超市购物的同时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活动让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的机会,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应用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快乐。设计精彩的活动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数学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1、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们要在教学中力求措辞用语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和缓而带有变化。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也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性的鼓励赞扬。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使自己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到想动手。因为动口和动手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途径。

  2、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3、运用现代手段,多层次增加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各种感观刺激。多媒体软件或课件,让我们把数学知识分解成直观形象的元素,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细胞。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5

  分数大小比较

  1、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不同的分数可以表示相同的量。

  4、认识等值分数;会找到相等的分数。

  分数的加减计算

  1、理解算理,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通过观察分数墙,会发现分数的有关知识,初步学习“观察、发现、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分数知识点

  1、知道数射线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实现“分数”概念从“过程”到“对象”的转变。

  2、会在数射线上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直接进行相同分母或者相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3、掌握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q在数学中代表什么

  数学中Q表示有理数集,但Q并不表示有理数,有理数集与有理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理数集是元素为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而有理数则为有理数集中的所有元素。

  有理数的认识

  有理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正整数和正分数合称为正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合称为负有理数。因而有理数集的数可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由于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化为十进制循环小数,反之,每一个十进制循环小数也能化为整数或分数,因此,有理数也可以定义为十进制循环小数。

  有理数集是整数集的扩张。在有理数集内,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除数不为零)4种运算通行无阻。

  有理数a,b的大小顺序的规定:如果a-b是正有理数,则称当a大于b或b小于a,记作a>b或b

  有理数集与整数集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有理数集是稠密的,而整数集是密集的。将有理数依大小顺序排定后,任何两个有理数之间必定还存在其他的有理数,这就是稠密性。整数集没有这一特性,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就没有其他的整数了。

  有理数是实数的紧密子集:每个实数都有任意接近的有理数。一个相关的性质是,仅有理数可化为有限连分数。依照它们的序列,有理数具有一个序拓扑。有理数是实数的(稠密)子集,因此它同时具有一个子空间拓扑。

  学好数学的思维

  转化思维

  转化思维,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转化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通过改变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寻求最佳方法,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清晰。

  逻辑思维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6

  一、分式的概念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数,分母为除数,分数线起除号(或括号)的作用。

  2.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3.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这里,分母是指除式而言。而不是只就分母中某一个字母来说的。也就是说,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四则运算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通分后,再按照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计算。

  分式的乘法法则:用分子的积作分子,分母的积作分母。

  分式的除法法则:把除式变为其倒数再与被除式相乘。

  四、分式条件

  1.分式有意义条件:分母不为0。

  2.分式值为0条件: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

  3.分式值为正(负)数条件:分子分母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分式值为1的条件:分子=分母≠0。

  5.分式值为-1的条件:分子分母互为相反数,且都不为0。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7

  1、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公顷、平方千米(km2)。

  2、(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例如:鸟巢的占地面积约1公顷。400跑道围起来的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3、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1)首先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2)换算方法:

  ○1把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要用乘法计算,只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去乘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高化低,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移几位,看进率。)

  ○2把低级单位聚成高低级单位,要用除法计算,只要用低级单位前面的数去除以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即低化高,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移几位,看进率。)

  a、把公顷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公顷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4个0。

  b、把平方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4个0。

  c、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公顷,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2个0。

  d、把平方千米转化为平方米,只要在平方千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添写6个0。

  e、把平方米转化为平方千米,只要在平方米前面的数据后面直接去掉6个0。

  4、填写面积单位的规律:

  (1)国土面积、省份(含直辖市)面积、省会城市面积、州(市)面积、县、乡镇面积、村委会、村庄面积、一般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公园、院(校)园、体育场(馆)等,一般要用“公顷”作单位。

  (3)房屋(建筑)面积、教室面积、校园绿化面积等,一般要用“平方米”作单位。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8

  简便计算(默写或自己举例子)

  一、连续减法简便运算例子:

  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

  =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

  =528—100 =400—89 =400—150

  =428 =311 =250

  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

  3200÷25÷4

  =3200÷(25×4)

  =3200÷100

  =32

  三、其它简便运算例子:

  256—58+44 250÷8×4

  =256+44—58 =250×4÷8

  =300—58 =1000÷8

  =242 =125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9

  1.直线、射线、角

  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直线无端点。

  射线:能像一个方向延伸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

  线段:不能延伸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

  角: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1)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角的特征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

  4.角的大小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把半圆平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角大小的测量借助量角器

【数学四年级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重点知识点12-15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10-14

必修一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2-11

高考重点数学知识点01-03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2-27

高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02-08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0-18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02-14

高考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