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家乡的年味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的年味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年味作文1
一提到过年,不管男女老少都皆大欢喜,我们小孩子也开开心心,村子里更是热热闹闹。今天,大家就随着我看一下我家乡的年味吧!
挂灯笼,贴春联
一觉醒来,便是大年三十了。爷爷奶奶正忙着给鸡鸭拔毛,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疑?爸爸呢?我四处张望,直到听见一声:“小逸,帮我拿一下流苏。”才发现,爸爸正在我头顶上方挂灯笼呢!我赶紧拿起了流苏递给他。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刚刚好。红红的`,流苏随风摆动,好似一只翩翩飞舞的红蝴蝶在迎接新年的到来。紧接着老爸在两面墙上刷上了浆糊,再轻轻松松地把对联贴了上去。“唉……”歪了,没事,再来一次,读起来挺顺。
吃年夜饭,看春晚
“吃年夜饭啰!”奶奶一声喊道到。哇!整个桌子上摆满了菜,什么鸡肉鸭肉呀!比比皆是,可还在上菜。糯米糕,上面撒了一层红糖,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糕”与“高”同音,表示年年高升;猪蹄在家乡话与“招财”同音表示财源滚滚!鱼就不用我多说了吧,表示年年有余。吃完饭便是看春晚了,“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始!”载歌载舞,还有许多投影,呈现了满满的科技感。
去拜年,收红包
要说过年,我们小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拜年收红包了。拜年,就是因为一年来忙忙碌碌,时间紧,没空去看望、关心长辈。趁着假期,带上礼品去长辈家中登门拜访。大年初一,我们还没去拜年,七大姑八大姨们就过来了,家中的牛奶推成了小山,红包也是一个接一个过来,钱包鼓鼓囊囊的,足足有3个零。我们去拜年时,也热情地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招待。
“小逸,快点,准备去拜年了。”那我就先讲到这里了,拜拜!
家乡的年味作文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漳州可谓是个人间天堂。这里有五香、腊肉、锅边糊,还有水仙,冬笋、兰花、巴戟天……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去买年货啰!我们来到了年货街,一看:哎呀,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卖东西的吆喝声、喇叭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欢乐的乐曲。
瞧,那水仙花如同亭亭玉立的水中仙子,特别惹人喜爱。这些水仙花有的含苞欲放,像羞羞答答的少女;有的出开放,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还有的盛开了在风中翩翩起舞。再走近一看,水仙花的每个花朵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六瓣洁白的、均匀的花叶;中间像一个黄色的木桶,直直的;内层是三根毛茸茸的纸条,还有一根是白色的花蕊。整个花朵就像一个精致的小酒杯,金光闪闪。旁边还有个雕刻水仙花的师傅正专心致志地教大家雕刻呢!水仙花可是漳州的市花。每年的春节,漳州人都会在家里摆上一盆水仙花。我们精心挑选了几盆水仙花就继续往前走。
我们来到了一家年货店。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迫不及待的挑了一些我最爱吃的枕头饼。这枕头饼是我们漳州的特产,因外形似枕头而得名。它又香又酥,咬一口,叫人回味无穷。爸爸则挑了一箱的芦柑。这芦柑又大又甜,而且包装得红红火火,很是喜庆。我挑了一粒芦柑,掰开一瓣放进嘴里,酸酸甜甜的,好吃极了。我们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走出店。看看大街,彩旗飘扬,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
漳州真是个好地方:兰花香来香蕉黄,竹笋尝鲜茶品茗。空气清新水碧绿,森林茂密高山青。我喜欢家乡的美食、特产。我爱你,漳州!
家乡的年味作文3
路上的车特别多,应该都是着急回家过年的人吧!40分钟过后,飞驰的汽车终于把我们带到了村口。喧闹的声音吸引我好奇地往外张望。只见汽车和行人将进村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路两边的空地竟建起了游乐场。我在车里再也坐不住了,便和妈妈下车,准备边看边走回去。
这一路可真热闹啊,不仅有游乐场,还有唱戏的、卖玩具的……三五成群游玩的人们像是逛庙会一般。“扑噔扑噔扑噔……”听!那是什么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卖琉璃不对儿的。我兴奋地跑去买了一个,一路上吹着回了村。
村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户户门口贴着对联,挂着大红灯笼,就连树上都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真喜庆啊!原来村子里灰色的'水泥墙也画满了画,快看!那墙上的蝴蝶感觉快要飞出来了,我似乎闻到了油菜花的香气,这栩栩如生的画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家中的院子里,挂满深红色花苞的杏树正掂着红灯笼高兴地摇着身子跳舞呢!慈祥的爷爷奶奶已经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站在杏树下等待着我们的归来。
家乡的热闹、家乡的红,到处都是过年的气息,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4
关于春节的起源,相传是因为一只叫“年”的恶兽,它每到新年之夜就闯入村落吃人,之后人们发现它怕巨响、红色和火光,于是家家户户每年放爆竹、贴春联、点灯火来吓跑年兽,这些习惯逐渐成了过年的习俗。
在古代,人们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日,也有许多描写它的古诗,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么现在,年味可以从哪里体现出来呢?
当然可以从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中体现出来,人们欢声笑语的面孔完美的衬托了新年。而我们土家族的年夜饭最是特别,是在除夕的早晨,当早晨早早起来时,一大桌美味佳肴已经精致地摆在了面前,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不仅能品尝可口的饭菜,还能感受到团圆所带来的温暖。大家边吃,天空慢慢变亮,也寓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年味还可以从形形色色的美食中体现出来,只见香糯可口的糍粑与外酥里嫩的土家酱香饼旗鼓相当不分上下,我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美味于快乐。然而我觉得真正的年味是身在乡村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花草泥土的芬芳,侧耳聆听着小溪的流淌、小鸟的鸣啭,望着依山傍水的房子,别提有多自在了。特别是那些可口的饭菜都是村民们亲手播种,是他们劳动的`成果。在这里可以帮你消除一切烦恼,轻松自如地去面对生活。
年味也可以从各种庆祝活动中体现出来,我们土家族最重要的庆祝活动就是“花灯表演”,台上浓妆艳抹的演员们一手摇扇,一手扬手帕,嘴里唱着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被演绎的活灵活现,台上时不时来一个精彩的动作或爆笑片段,惹得台下观众们惊叫连连掌声不断。
家乡的年味儿,真美好啊!在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里,我祝大家学业有成,万事如意。
家乡的年味作文5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回乡下老家过年,那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里过年的习俗,让我觉得是那么新鲜,那么难忘。
农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乡。车子刚停稳,我就飞快地跑进家门。这时,奶奶正在宰鸡宰鸭,爷爷也在写春联。我高兴地向他们问好,爷爷奶奶看到我们回来,十分欣喜。
随后,爷爷教我和哥哥贴对联。爷爷告诉我们,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贴对联的传统是先右边再左边。我便好奇地问爷爷:“上、下联和横批都是自右往左读吗?”爷爷点点头说:“是的`。”我们首先贴堂屋大门的春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接着贴庭院门口的春联,上联:燕莺新气象,下联:龙马壮精神;横联:猪年大吉。爷爷让我们将“福”字写在红纸上倒贴于门上,他说民间有倒贴“福”字的习俗,意为春节福到。原来,贴春联也是很有讲就的。
贴好对联,便开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摆上鸡和猪肉,然后分别整齐地摆好五套碗筷和酒杯,并盛上饭、斟满酒杯。接着,让我点上香和蜡烛,虔诚地插在香火堂前,并摆上糖果。做完这些程序,大约20分钟后,让我烧纸钱,放了一挂鞭炮。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我换上新衣服,欢快地跑进巷子里,和小伙伴们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们便回家一边围着火炉守夜,一边看春晚节目。终于到子夜零时,伯伯带着我们放鞭炮,意为“迎神”。这时,整个山村都在燃放烟花爆竹,村子上空变成了烟花的海洋……让我想起了《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静下来了,我们也入睡了。
大年初一清晨,按家乡的风俗,我和哥哥向长辈拜年,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长辈们便乐呵呵发给我们一个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这一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亲戚家串门拜年。
大年初二,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亲友,离开了还笼罩着浓浓年味的的家乡。
家乡的年味作文6
一碗不起眼、色泽暗沉的炒菜却是家家户户每年必备的饭桌上的热门菜——八宝菜。今年的年夜饭,它依旧是主角儿。奶奶手疾眼快,夹了一些给我。
我夹起碗中的一条腌白菜,放入口中,酸酸的,咸咸的,心想:奶奶真小气,大过年还吃这东西。我又不好意思吐出来,只好勉为其难的咽下了。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八宝菜才是年夜饭的主角,寓意着吉祥如意。这是我们过年家家户户的必备菜,这可比山珍海味来的实在。是最平凡,也是最美味的家常菜。静静啊吃了这菜,明年一定更加聪明。连财神爷的好这口呢……”
听了奶奶的一番介绍,我对这碗“身世”不简单的八宝菜起了浓厚的兴趣。我缠着奶奶要听财神爷吃八宝菜的故事。奶奶拗不过我,就给我一一道来:相传,绍兴有家做小生意的人家,有一年运气不佳,亏本负债。眼看快过年了,想请财神菩萨换换运气。无奈,只能从家中拿出冬天常备菜——腌白菜煮熟作供品,谁知被饱食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喝得酒醉眼迷的'财神爷看中,供品与众不同,就大吃几口,谁知荤后吃素,味美异常,财神爷牢记心中。第二年,这户人家买生意兴隆,发了财,村民见状纷纷效仿。从此,绍兴人做“祝福”不论贫富贵贱,必有一碗清口腌白菜,以后几经改良提高,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八宝菜”。
我咽了咽口水,舔了舔嘴唇,刚刚那酸爽的口感,还真是回味无穷啊!最近吃了太多大鱼大肉,体味起来八宝菜的口感还真爽口,是该好好品尝品尝。我哀求奶奶第二天再帮我做一次,奶奶答应了。她备了一些菜让我帮忙切。腌白菜洗净去蒂。冬笋,香菇,香干,金针菇,千张都切成条状。黄豆板摘去根洗干净,黑木耳洗净。奶奶把“八宝”投入锅中翻炒,加入调味料就完成了。我夹了一口,热乎乎的,酸甜可口的滋味布满整个口腔。吃腻了荤菜,一盘平平常常的“八宝”甚是清甜爽口。
“八宝菜”是我吃过最幸福最甜蜜的年味,这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奶奶的味道。
家乡的年味作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人潮涌动和鞭炮声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每个人的心里,年味都各有各的味,有兴奋的、难忘的,甚至有难过的,而我觉得年味儿总是令人高兴的。
我的家乡在邵阳隆回,每到过年我们都会跟随父母亲回到家乡,在当地,每到过年,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忙活了,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的齐齐全全的,生怕别人抢了生意,有烟酒糖茶的,有鸡鸭鱼肉的,有鞭炮香纸的.,有年糕的、干果的、春联的、年画的……各忙各的。店铺里有这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了,溜达到这个店里看看,买点这个,去那个店里瞧瞧,买点那个,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忙的不亦乐乎。
小孩子年初一是最开心的,爸爸妈妈大年夜便会给我们红包,虽然这钱不久又会回到父母手中,但看看也舒服。年初一我和弟弟便到亲戚家一家家地去拜年,嘴里说着吉利的话,这时不管去哪家亲戚家,上门便会给红包,有时多,有时少,还有瓜子、花生、糖果招待,但不管多少,我们这些孩子此时只顾开心着、跳着、跑着。
在隆回还有它独有的特色,例如:猪血丸子、糍粑、舞龙灯……猪血丸子是湖南邵阳地区的传统名点,它是由猪血、猪肉、豆腐一起熏制而成的,每年的十一月、十二月份,几乎家家户户都制此品,以供数月之需,是当地的一种过年必备食品,有着悠久的传统。在隆回,同样作为贺年食品的糍粑也是在腊月制作,一般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一起打糍粑,以庆祝即将到来的新年。舞龙灯是隆回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隆回的新年一直都延续着这个传统的民俗,而且会走进每家每户的院子,舞龙队中还有年长的老者,他会对每家主人说着新年的祝福语,祈祷每家平平安安、兴旺发达,今年舞龙队到了我们的老家,非常非常壮观和热闹,我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几十人舞出来的长龙,黑夜更是好看。
这也许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年味,家乡的年味更甜、更醇,会永远弥漫在我的心里,弥漫在我们的心田。
家乡的年味作文8
去年春节前十多天,爸爸说,我们还是回家乡过年吧,深圳过年太没有味道了,家乡的年味要比深圳浓得多。我问爸爸,什么是年味呀?爸爸说,年味啊,就是过年的味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对家乡实在没有什么印象,过年呢,更不要提了,根本不知道家乡的过年是什么味道。于是,对于回家乡过年满是期待,恨不得一下就飞回家乡,但爸爸说,离过年还早呢,我们慢慢玩着回去。我们由长沙再到湘潭再到邵阳,然后到了爷爷住的那个叫源头的小山村。
没有深圳的高楼大厦,没有深圳的车水马龙,没有深圳的霓虹闪烁,故乡有的是连绵的群山,崎岖的山路,稀稀落落的村庄。但是,在这里,我确确实实体会到爸爸所说的浓浓的年味。
先说家乡的打糍粑吧。故乡习俗,过年是要打糍粑的。打糍粑的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糯米用水浸泡好,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木杓把蒸熟的糯米一杓杓倒在一个很大的石臼中,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用两根比我小腿还粗的木杵往石臼里使劲捣,大约几分钟后,糯米捣成了糊状,就把它用木杵挑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女人们就蘸一点米粉,把糯米糊揉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再把它压扁,做成圆圆的饼状,糍粑就做成了,打糍粑时,灶里的柴火是红红火火地烧着,蒸笼里的热气是扑扑腾腾地升着,男人们把石臼捣得轰轰的响,女人们手忙脚乱地揉着糍粑,我们小孩子呢,就在那里乱窜着,笑着叫着添着乱,一派过年的热闹景象。
再说说杀过年猪吧。故乡过年,不论家中富有或贫穷,都是要杀猪过年的。一大早,爷爷就请了两个杀猪的屠夫过来了。大家把猪从猪舍里赶出来,那猪可真够肥大的,爸爸说,起码有300多斤。一个屠夫上前抓住猪的耳朵,另一个屠夫从后面抓住猪的尾巴,把猪按在一条凳子上,这时,爸爸走过来对我说,你到屋里去,太血腥了,儿童不宜。我满心的不情愿,但又怕爸爸骂,只好走进屋子里面,耳朵里却听见猪凄厉的叫声,过了一会,猪不叫了,我又偷偷地跑了出去,看到猪已经被宰掉了。屠夫们忙乱着,把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桶里腌着,爸爸说,这是用来熏制腊肉的。连村里的.几只狗都赶来凑热闹,在那里乱窜,一个屠夫飞起一脚,把一只狗踢得汪汪叫,就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当然,年味最浓的还是放鞭炮了。我们知道,在深圳过年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家乡就不同了,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放鞭炮,放得越多越有面子。这可乐坏了我,从一回家,就跑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很多的鞭炮。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那时,恰好是我爷爷的70大寿,烟花爆竹多得不得了,让我放得不亦乐乎。但爸爸说要我注意安全,少放为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除夕的晚上,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那种热闹的情形,真是让我兴奋不已。
至于提着鞭炮去拜年,收到压岁钱和无数的红包,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去年过年我真正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过年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9
忙活了一整天,我躺在床上,随手打开收音机,耳边传来一阵轻柔的歌声:“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是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此刻,它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一阵微风吹过,略带着一些寒冷,但我不怕冷,我要乘着它,飘过海,飘过江,飘到江西,飘回家乡,踏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
家乡的明月知道我回来了,她更加卖力地散发着皎洁的光芒;家乡的风知道我回来了,她变得更温柔了,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绕着我欢快地旋转,仿佛在咿咿呀呀地说些什么。我侧耳倾听,哦,原来是村子里的老人略带嘶哑的祝福声,年轻人真诚的祷告声,还有儿童欢乐的嬉笑声……
此时,家家户户门前已张灯结彩,一幅幅春联,一对对大红灯笼,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财源广进。望着这些,我的鼻子一酸,眼泪涌了出来。
只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在这皎洁的月光下,我看得更清楚了——炊烟如牛乳般,倾泻在村庄旁的那几棵杨柳上,之后,又聚集在一起。有时像一只只小猪,在柳树下安静地打盹;有时又像一只只小鸡,欢快地在村子里嬉笑打闹。我刚想靠近它,它却像一个害羞的姑娘躲开了。此时,触景伤情,我的眼泪竟不听话地流了下来。
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都开始吃团圆饭了。我知道,在今晚的菜中,有一道菜是绝对不会少的,因为我已经闻到了那浓浓的鱼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辣味,那就是香辣鱼。家乡的人喜欢吃鱼,不仅是因为我们伴着盱江而生,还因为“鱼”与“余”谐音,它寄寓着家乡人的希望,它象征着年年有余。
是啊,年年有余呀!看,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多大呀!那一排排小楼房已替代了低矮的茅草房,那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已替代了那又窄又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不少人家的楼房下还停放着大大小小的轿车呢……
我猛然睁开眼,发现自己仍躺在床上,但脸上却早已泪水迷蒙。泪水流进口中,竟是酸酸的、涩涩的、苦苦的。我知道,这就是我思念已久的家乡的年味。我该满足了,因为在梦里,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特殊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1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牛年来了,大街小巷上张灯结彩,充满着过年的气氛。我也正在一一品味我家的年味儿。
除夕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已经被爸爸妈妈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再贴上窗花和福字。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代表团圆的年夜饭,我们是在家里吃的,大家都举起酒杯,一祝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二祝长辈们工作顺利,来年发大财,三祝我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享受完丰盛的年夜饭后,我们便开始看春晚。春晚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相声,有小品,有歌舞,有武术,我们看的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也完成了守岁。
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吃完了代表团圆的饺子后,我们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了,一进门我就送上祝福,我祝他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个大红包,你知吗?这一天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的生日!妈妈还给我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在这个大好的`日子里,大家为我点上蜡烛,齐唱生日歌。我感觉很幸福,这真是一个难忘的生日!大年初二,我们去大枣村看望87岁高龄的曾祖父,一到那里我就发现许多亲戚朋友都已经到了,大家一起向他拜年,祝他身体健康。今年禁止放烟花爆竹,因此我也是战战兢兢,不过到后来我大胆的放炮了,一声接着一声的炮响,我觉得这才是过年的气氛。你们说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味,有美食,有祝福,有欢笑,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牛年啊!
在这里祝大家牛气冲天,祝我的伙伴们学业有成。
家乡的年味作文11
又到一年春节。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陆续出现在大门上的“倒福”提醒着人们这个只属于中国人的节日又将来临。
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对于无法归家的游子,年是苦的,混合着牵挂与思念,难以下咽。
对于辗转千里终于回家的行人,年,是甜的。混合着温暖与亲切,令人迷醉。
对于历尽坎坷的探索者,年,是咸的。交杂着过去一年里受过的委屈,忍受的痛苦和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与祝愿,神秘,复杂,刺激着味蕾。
春节,新年,不能明白道来它在我心中的份量,但隐约感觉它所承载的情义与感情不可估量。
在我们家,一年到头来,最忙的要数奶奶,炸藕夹,炸圆子,蒸豆腐圆子,晒腊肉,小小的空间里堆满奶奶为家人准备的年货。奶奶已经接近80岁,爸爸劝奶奶休息,让她不要再忙碌。奶奶有时也生气地骂咧:“都要吃,又都不学着做,真是累死,明年再也不做。”可是每一个“明年”奶奶都拿着锅铲重操旧业,又骂咧下一个“明年”,不再做。我从来不劝奶奶休息,因为我知道一个就这么忙碌大半辈子的人,只能以这种方式,在羊的最末,表达对子女们的关心。不劝,因为劝不动。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为在外求学,所以每半年才能回一次我在“城中村”的家。我总是开玩笑说,人家都是省际大春运,我是城内小春运。放寒假,对很多人来说都没什么,但对我来说它意味着回家,意味着炸圆子,意味着“年”。圆子我只吃奶奶做的,一如今年从英国回来的哥哥,见到奶奶问的第一句话便是:“做粉蒸排骨吗?”
于我而言,年,没有久别重逢的热泪盈眶,相聚有时又何必故作伤感?也不是爸爸一直教育我的“传统”,“家庭”,那好像有点沉重。它很简单,就是奶奶炸圆子的味道。重油,精廋,酥软,咬下一口,那种嘴巴和心都被填满的充实是独属于“年”的味道,也是这世间不可多得的'美妙味道。
吃十多年的圆子,只好这一口,是真的好吃。
人的记忆很有意思,那些在脑海顽固盘踞的东西都连接着一段段不可替代的经历或者事件。正如我,贪念圆子的味道,无非也是贪念那些过去的记忆。五岁,十岁,十五岁,吃着圆子,我数着年岁不断成长。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剥落,外表渐渐模糊褪色,不再记忆。只有这玩意,与奶奶,与家人,与年,与希望融为一体,成为一年又一年里,只属于我的牵挂,只属于我的年味。
去年年饭时,哥哥在英国,和我们人人都在电话里拜年,可是人没到,不能叫团圆。今年年饭,他回来,反而是我因为高三,最后回家。上桌时发现第一个菜就是他的粉蒸排骨,第二个就是我的炸圆子。
奶奶坐在一边傻乐,她什么都记得,一个不落。
酒过三巡,兴致正高,大家纷纷站起举杯。特别热闹。声声祝福里,人人欢快的饮下各自杯中,那无法言说的,美妙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作文12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到处充满着喜庆、欢快的氛围。除夕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除夕呢?父亲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除夕。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父亲母亲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除夕的风俗。父亲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除夕的团圆饭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父亲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母亲是江苏人,她也讲起了小时候除夕的情景:在江苏,每家每户的团圆饭都是在晚上吃的,“鱼米之乡”的年夜饭一定少不了鱼,当然和湖南一样,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小时候的新衣服是自家买布料,请裁缝做的,新鞋子是外婆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初一还会跟同龄小朋友结伴去拜年,一圈下来就会“大获丰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满满的……
听了父亲母亲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除夕,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父亲母亲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年味作文1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匆匆的虚度过去,但过年那几天我确是真真切切的度过去。愈到年关,年味就愈浓。
年味之首自然是炮竹味了。夜晚那一个个花炮直冲云霄,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天空中绽放。地上是焰火的光彩,天上是光彩的焰火。它完美地飞跃,完美地落下,又完美地展示给我们看。一朵又一朵,把夜晚照得如白昼一般。
年味之二非酒香味莫数。虽然我们不酿酒但却钟爱喝酒。在过年这个这么重大的日子里,怎么能不喝酒呢?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大都会开怀畅饮两杯,有时还会喝的.酩酊大醉。但是这酒里也饱含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无穷遐想和美好的祝愿。
红包味在年味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盼着拿红包的时候,那一声声欢声笑语,一个个走动的身影,都是孩子们在亲戚家乱窜哩!一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都是他们对过年的期待和对拿红包的开心喜悦。晚上压在枕头下美美的睡一觉,早上起来就可以当作自己的“私房钱”用了。懂事的孩子自己用来付学费、买文具、孝敬长辈:一些调皮点的孩子自己也可以买自己想用想玩的东西,多么幸福啊!
当然喽,春联味也是过年的一大特色。大年夜换上新春联,看着那对仗工整的春联,不禁浮想联翩,祝福家人幸福美满,合家快乐!
其实年味很多,都包含新年的温馨美好。我不禁吟诵起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家乡的年味作文14
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转眼间又迎来了马年。从我记事时起,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都说城市里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唯有在农村才能体会到那浓浓的年味与乡情。
大年三十,一早,我就被那响亮的鸡鸣声吵醒了。这时,小厨房的灯已经亮了,爷爷奶奶一定已经在准备今晚的年夜饭了。院子中的大黄瞧见我早早的起床,兴奋的围绕在我的脚边,“汪汪汪……”地叫着。吃完早饭,那小米粥的纯糯和鸡蛋饼的甜香还在我的嘴里回味时,我已经牵着大黄漫步在田埂上了。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庄,这个季节早已没有了夏末初秋时的景致,水塘边的芦苇丛也不再是当初的绿,只有一片枯黄,就连鸟儿也去了温暖的地方,不见了身影,只剩下几只孤独的野鸭在芦苇丛中慵懒的游荡,沧桑而又美丽。家家户户的院墙上,已不见了碧绿的丝瓜藤,取而代之的是腊肉、香肠……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村边的土地庙人来人往,敬香、放鞭炮,图的就是家人的平安和吉祥。此时,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融化了淡淡的薄雾,暖暖地照耀着整个村庄。田埂上,络绎不绝回家过年的人们,孩子、大人,脸上堆满了喜气洋洋的.笑容,“大爷大妈过年好,爷爷奶奶过年好”是每个人嘴边挂着的话语。大黄也跟着兴奋起来,拉着我一溜烟地往家跑,远远地望见爸爸在贴春联了,我大叫:“我来贴,我来贴!”爸爸看着我笑,那笑容里全是满满的疼爱。厨房里,妈妈在帮奶奶包饺子、包包子、蒸馒头,奶奶灵巧的手还会把馒头捏成不同的形状,小兔、小猪,再给它们点上红色的眼睛,更是活灵活现了,我挤在她们中间,伸手就去抓面团,也想去帮忙,可是捏来捏去,什么也不像,却沾了一脸的面粉,引得妈妈和奶奶都笑我是只小花猫。这时,一旁的大黄围着院墙边的大水缸又跳又叫,我连忙扔下面团,跑过去一看,原来水缸里有一条又红又大的鲤鱼,被大黄吓得不停地拍打着水面,我哈哈大笑:“鲤鱼是初五用来敬财神的,可不是你的美味。”一旁压着井水的爷爷,也跟着笑了起来,一时间,鱼儿也在笑,水儿也在笑,就连奶奶捏的小兔小猪也都在笑。在欢笑声中,村庄的上空飘出了袅袅的炊烟,炊烟里是浓浓的乡情,家家户户饭菜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小村庄。年夜饭时间到了,大圆桌上丰富了起来,红烧黄鳝、清蒸鳗鱼、腊鸡、腊肉、腊肠、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还有各种美味的野菜……欢声笑语中,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喝着自家酿的葡萄酒,彼此祝福着,说笑着。窗外,礼花满天,鞭炮齐鸣,院中腊梅迎春,暗香袭人,璀璨的星空下,礼花是那样的绚丽,鞭炮是那样的响亮,腊梅花是那样的芬芳,团圆的人们是多么的欢乐啊!
家乡的年味,是那纯糯的小米粥,是那水缸里欢腾的大鲤鱼,是那大红的春联,是那院墙上挂着的腊肉,更是那吉祥的话语,浓浓的乡情,亲人的牵挂。
家乡的年味作文15
离过年还有些日子,我就想迫不及待的回老家过年,离放假的日子近,我心情异常激动,不知道是为回老家还是快要过年。
终于要回老家,当我走在家乡的大路上,阵阵鞭炮声声入耳,一阵阵欢声笑语,家家门上都贴着大红纸挂着心对联,一片欢乐气氛,我提着小皮箱走进家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想着过年真好。
终于到30号晚上我强忍着睡意撑到12点,走到楼下跟爸爸妈妈一起搬出我家买的'鞭炮点燃,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过后只见那鞭炮飞上天,我趴在窗子上抬头仰望天空看着一朵朵礼花在天空散开,我开心极!!叮叮铛,叮叮铛!铃儿响叮当~~只听见一阵铃声传进我的耳朵里,我接起电话,那边传来我同学的祝福,我也祝福她,一起笑。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我们走亲访友,呼朋唤友,一起庆祝着这个节日,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聊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成就或讲对今年的奋斗决心。个个面带笑容。年味十足。
【家乡的年味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年味作文02-05
家乡的年味作文(精选)04-25
家乡年味的作文04-09
[优秀]家乡的年味作文02-14
糍粑装满家乡年味02-25
家乡的年味作文(大全15篇)02-05
家乡的年味作文15篇[荐]02-05
家乡的年味作文(优选14篇)04-25
(优)家乡的年味作文13篇04-25
(精)家乡的年味作文14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