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写景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7-30 16:39:22 写景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又是一年元宵节,我笑靥如花地迎接它的到来,又依依不舍的送她归去。

  在大家的期盼下,元宵节如期而至,热气腾腾的汤圆被阿姨们搬了上来,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啊,热乎乎、软绵绵、甜而不腻的花生馅,让我欲罢不能。我却浅尝辄止,帮同学们端上了汤圆。喜庆的.灯笼,整齐地挂在天花板上,放眼望去,一片耀眼的红色映衬着大家幸福的笑脸,元宵味儿也由此展现出来。转眼间汤圆便被我们吃得一干二净,大家的眼中流露出满足的神情。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猜谜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纷纷涌向了猜谜区。谜语都是由喜庆的红包做成的,增加了不少节日的气氛。这个“有腿不能走”,不就是桌子吗?我略微思索一下,便迅速地将它撕了下来,很快兑换了一支笔。小黄也正在猜谜,她苦苦思索着,突然两眼发光,毫不犹豫地撕下谜语,兴冲冲地兑到了奖品。班上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窗外轻轻拂来一阵微风,吹动了灯笼,也将大家的情绪吹得愈发活跃起来。

  没多久,我们便去往体育馆参与猜谜了。大家都穿的十分喜庆,使人感受到元宵的味道。然而看到那些谜面,我愁眉苦脸地开口了:“这些谜面都好难啊!”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不懈地一道道看过去,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一副自己会的谜语!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很快便兑了一张奖券。

  元宵节就在这暖意融融的地方,与我挥手道别……

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民俗风情独特,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求幸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的初衷是为了驱除虫害,保佑庄稼五谷丰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普格彝族人都要过火把节。

  火把节的第一天,家家户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在簸箕里,把蔬菜放在盘子里,把筷子和勺子放在蔬菜上,一起放在门前。希望已故的老人回来吃顿饭,探望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带走家里的霉运。祭完死去的老人,全家人开始吃饭。吃完饭,老少都出了家门,同时来到寨口。他们用火把点燃了几堆篝火,老少齐聚。女孩们手拉着手,围着火炉高呼火炬演讲。人们对着金色的火光,又跳又笑!祝贺之声溢于言表,喜悦的浪潮盖过了海浪,一波接一波,久久回荡在山谷中。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火把节的高潮。来自世界各地的彝族人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火把节的举办地是一片圆润平坦的草坪,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绕,庆祝节日的人们都围绕着草坪。这一天要举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族的摔跤,有点像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日本相扑。落在上的不一定赢,落在下的不一定输。看谁的脚先离地,谁的肩膀先着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中的佼佼者。有的时候被这个捡起来,有的时候被那个扔下去。败者不气馁,胜者不骄。他们都从容应对新的挑战,不战而胜不胜。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比赛。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佩戴金银首饰,手执酥油布伞,手执五彩缤纷的三角巾。他们在草坪上陆续围成一圈,跳着优美的彝族舞蹈,唱着一首婉转婉转的彝族歌曲。彩裙摆动旋转,如蝴蝶展翅,如孔雀开屏,妩媚动人。女孩们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美丽。记者忙得不可开交,拍照、录像。评委们也在花丛中精心挑选“牡丹”。看,他们都满头大汗了,看来真是难以抉择啊!傍晚,各家各户点起火把,在父母的带领下,绕着屋子和院子走来走去,嘴里念念有词:“把瘟疫烧掉,牛羊就会长出来。”为动物的繁荣和庄稼的丰收祈祷。接着,全村家家户户把剩下的火把堆在村里牛羊出没的路口,点起篝火,在篝火上放一块石板,每家扔9块小石子和9块石板。石板上的草。树根象征??着无数牛羊前来吃草,无尽的庄稼堆积成山。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我家乡的火把节逐渐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俗风情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外国友人和港台同胞来普格与彝族群众共度佳节。

  朋友们,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火把节,你会看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3

  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喜欢吃热乎乎的美食。但在我们延边地区却不是这样,越是三九天,人们越爱吃冰凉的辣白菜、各种泡菜、凉拌菜、带着冰碴儿的冷面,特别是小孩子更喜欢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室内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体内火气大,所以喜欢吃冰凉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馋冷面。每天都盼着家人带我去吃它,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边朝鲜族冷面。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为符合当地口味而进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荞麦凉面罢了。唯有我们延边地区朝鲜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荞麦面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数小时之后的汤汁,放冰箱冷却至零摄氏度为汤;再加入适量的大头菜、牛肉片、鸡蛋、黄瓜丝、鸡肉丸子、苹果梨、松子等延边特产食材为辅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灵魂辣椒酱。一碗地道的延边冷面带着冰碴儿喷着清香上桌了。

  你别急着吃面,先尝一口汤汁。“吱——咕咚”嗯,就是这个味,酸甜、冰凉、清新、微辣。再欣赏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黄瓜丝、雪白的鸡蛋、深棕的荞麦面、晶莹的冰块、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会抢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声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顿吸,一顿夹。其间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锅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锅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滚烫的`锅包肉沾上冰凉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绝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我最喜欢这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的感觉。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唯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才是我最爱冷面的理由。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我的家乡在靖江,那里虽然没有大都市一般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放孔明灯,更是靖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得似乎是在三年前,那时孔明灯还能放。天已完全暗了下来,我正与父母向着广场走去,远远的我就看到了几个孔明灯正缓缓地升上天。此时,广场上也早已三三两两地蹲满了人,我们也立刻去小贩那买了两袋孔明灯。

  拆开袋子,只见那孔明灯呈红色,上面写了个大大的'福字,我想这个一定能升起来。我拿起蜡块就把它往铅丝里按,可那蜡块硬的跟石头一样,尽管我使出了出奶的劲,可它的身上仅仅多了两条划痕,我想不就是个孔明灯吗?我还不信治不了你了!我又开始新一轮的尝试,可刚拿起来,它就如同鱼一般,从我的手里滑进了黑暗中,不见了踪影……

  拆开另一个孔明灯,我又一次的开始了尝试“爸爸,为什么元宵节要放孔明灯啊?”我突然问道“现在放孔明灯都是为了祈福,而且孔明灯是一个女人造的,在古代这个女人跟随丈夫去福建打仗,有一次,她用竹篾扎成方架,再糊上纸,在它的底下放上燃烧的树脂,让灯靠热气上天。并把它作为军事联络信号。”说话间,蜡块终于被嵌入铅丝之中,然后,爸爸妈妈抓住了它的四个角,随打火机的一声清响,孔明灯渐渐膨胀起来,我们举起了孔明灯,等待着大家一起放开,突然一个孔明灯升上了天,紧接着更多孔明灯升上了天,它们都带着人们的心愿,成了夜幕中的星星。

  啊!家乡人们的心,你就如同陈年的美酒,陶醉着家乡人的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小村子,也没有特别的风俗习惯,只有过年的时候最热闹人最多,因为过年了,大人们就回家了……

  我现在回想起来,还依旧怀念以前的新鲜空气,树林,池塘和傍晚的萤火虫,还有家乡过年时候的氛围,祖庙祭祀,舞龙,跳舞……然而现在已经看不见了,都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一块块水泥地,在也没有舞龙,欢快跳舞了,很多有趣的节目,因为每人参加而取消了,过年时候氛围也慢慢减淡了。家乡的`风俗还在,但是风俗的氛围已经慢慢没有了。

  我回想起过年时候,白天里去叔叔伯伯家拜年,一起围在一桌吃饭,大人们说着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艰辛,而我们小朋友们从来都是沉迷于放烟花,炮竹;晚上时,我们聚在火炉边月光下聊天,唱歌跳舞,那时候的笑容是多么的开心和真实。然而现在,再也体会不到当初的那种过年的氛围了。现在的大人们还是在一起谈论一年的工作生活,小孩子也还是在玩游戏。但就是感受不到以前的氛围,有些人说是因为过年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不能放烟花炮竹,才没有过年的氛围。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原因,只是大人世界里的一种自我麻痹而已。以前,他们聊天的都是家常理短,但现在都是围绕着工作事业。一板一眼,没有以前的抱怨和啰嗦;现在都是吹捧和炫耀。我很怀念以前家乡的风俗,一家人围着桌子,烤着火的美好时光。家乡的风俗还在,但是风俗的氛围却不在了。

  我满满回忆起,过年时候村里人真实的喜悦,家人一起团聚吃饭玩耍的温馨。我希望,可以再一次感受家乡的风俗,再看一次我们节日欢乐的笑容。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要说我最喜欢的节日就要数春节了。关于春节,我的家乡也有许多特别的风俗。

  在腊月初旬的时候,奶奶就把熬腊八粥的食材准备好,到了腊八那天,就开始熬腊八粥锅中的粥,咕嘟咕嘟地直冒泡,散发的香味把我和弟弟勾引过来了,馋的我们在锅边直转悠,一心想着什么时候能熬好,经过漫长的'等待粥终于到了嘴里。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到了腊月二十三前后,爸爸妈妈结束了一年的忙碌,从外地回来过年,我们一起去集市上买年货,准备过年用的和吃的。

  一眨眼到了除夕,妈妈和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包饺子,等到全家人都起完床,饺子就同鞭炮声一同下入锅中,说到这里,除夕的“重头戏”不外于贴春联和守岁了。傍晚,就着红红火火的春联和春晚,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下,结束了一年的忙碌,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应该是最幸福的时候了。接着就是守岁了,每次我都信誓旦旦的以为自己能够熬过这一个晚上,但都是熬着熬着在沙发上就睡着了。睁开眼,我竟然在床上躺着,不必惊讶,又是爸爸把我扛到床上的,毕竟每年都是这样,见笑了各位哈哈。

  大年初一,街上特别热闹,每一处地方都有一堆人,街上布满了欢声笑语。

  过了大年初一,剩下的就剩走亲戚了,拜访完亲朋好友后,年也就这么过去了,爸爸妈妈又要去外地忙碌了,作为学生的我,也要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了。

  我家乡的风俗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我很喜欢我的家乡,因为它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地方,我也很喜欢家乡的风俗,那里有我难忘的记忆,快来一起分享你的家乡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7

  每年正月初一,我的早餐午餐都会被甜软的汤圆馅包裹起来,早上是芝麻,中午是红糖,吃得我满嘴甜乎乎、油腻腻的。与别家不同的是,我家的红糖和芝麻汤圆都是自己做的。

  在大年三十也就是做汤圆的前一天,我们会去奶奶家,拿她老人家熬好的芝麻糊和从米易带回来的红糖,用保鲜膜盖好芝麻糊,把红糖塞进冷冻层里,准备晚上开始动手包汤圆。在一个下午的盼望之后,终于开始包汤圆了,我和几个小表弟、小表妹围着大人们做汤圆。首先应该是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可妈妈一看糯米粉用完了,她只好打发我去楼下超市买一袋,这一下可惨了,我要吭哧吭哧着提一个大袋子爬三层楼呢,这可怎么办呢?我只好自己跑到超市买了糯米粉后,找朋友借上他的小推车,把那一大袋东西给拽上了3层楼,终于在我的拼命努力下包着灰尘的糯米粉,终于成功到站。在我满是汗水的背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显得更加可贵,更加值得期待了。

  妈妈先按照大姨经过千百次尝试的2:1和1:2秘方调制糯米团,首先把糯米粉加水不断的又推又揉裹成一个糯米团,再把这个糯米团切成小块擀成皮加上红糖块或芝麻糊,弄成一个球就好了。

  在小表妹无数次央求下,妈妈塞给她一小块多余的糯米团,她把糯米团捏了又捏,最后也就捏了个“四不像”,我看不下去了,这分明就是一种对于艺术的轻视嘛,我直接把“四不像”捏成一个球,丢进了她那小胖手够不到的蒸笼里。

  终于盼到了正月初一的这一天,我们终于可以大口吃汤圆了,太棒了!我已经馋了一夜了。

  妈妈把五个白胖的脸上有微微红晕的红糖汤圆放进我的碗里,我看着汤圆不由得思绪万千。那小小的碗里承载着的是中国的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是大唐盛世繁荣的后续,是风雅宋朝美味的传承,是家人间一碗浓厚的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中国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中国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中国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中国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中国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中国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中国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中国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中国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中国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中国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中国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中国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中国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中国蒙古族了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哇!”随着一声清亮的哭声,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着这么个大胖孙子,笑得都合不拢嘴,舅舅手忙脚乱的照顾着小表弟和舅妈。

  报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大事,笑眯眯地对舅舅、外公说:“哎呀,我把这事儿给忘记了,你们赶快上街去买三十份鸡蛋和三十份喜饼。”舅舅马不停蹄的赶向批发市场。一会儿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饼和鸡蛋。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每份鸡蛋都是十个,喜饼也都是每份十个,我疑惑地问外婆:“为什么每份都是十个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着十全十美。”我还在疑惑不解时,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带上喜饼和鸡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报喜,再到其他亲戚家报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医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妈就抱着小表弟回家去了,刚走到楼下,外公就在楼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街坊邻居都给吸引来了,大家都乐呵呵的,都向外婆讨喜糖。外婆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喜糖拿出来,分给大家,大家一边吃喜糖,一边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荡漾着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见外婆早早地起床在厨房烧开水,水烧好后,只见外婆又端来把椅子搭脚,拉扯端午节插在门上的艾叶,外婆把干艾叶洗干净,然后把艾叶放进洗澡盆里,倒入刚烧开的热水,不一会儿清澈无比的水一下变成了淡黄色,外婆又找来几枚铜钱放进澡盆内,不停地搅拌,等温度适中就把小表弟放进去。小表弟洗完后,外婆把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剥了壳,在小表弟身上滚来滚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滚滚手,样样有,滚滚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后,甜甜地睡着了。

  洗九朝

  洗九朝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提着肉、蛋、面等上门来道喜。特别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带来了许多新衣服和新鞋子,还有婴儿睡的婴儿床、学步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外婆还请来了两个年长的婆婆为小表弟洗澡。边洗边吟唱,诸如:“洗洗头,做王候;洗洗身,变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不呷药……”外婆还给婴儿的嘴唇上涂丁点黄莲,意味着小孩将来的日子先苦后甜,小表弟洗完澡后,外婆为他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带上银镯子和银锁,抱着小表弟去见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在客厅里吃着面条,看见小表弟来了,赶紧起身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塞给了小表弟,这红包又名“百岁包”,保佑小孩子长命百岁。在一阵嘻闹声中,庆祝小表弟出生的仪式结束了,客人们临走时还不忘留下祝福……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你一定也会被这些风俗迷住。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家乡在鲁汇镇,那是我从小生活的田园村落,每每在立冬前夕,孩子们就盼星星盼月亮地期盼甜甜的南瓜饼带给我们无尽的甜蜜。

  立冬吃南瓜饼是不变的风俗习惯了。听外婆跟孩子们讲,南瓜不挑落脚地,当地的农民都爱种南瓜,只要一些土,一些水,南瓜就能接二连三地冒出来。成熟的南瓜外表橙黄,寓意着红火、美满和幸福。

  这次立冬,我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拣了最新鲜的南瓜和翠嫩的芦苇叶,芦苇叶是用来蒸南瓜饼的。在清凉的井水浸泡,芦苇叶显得那样地纯净明亮。外婆将蒸熟的南瓜细搅成浆,和入面粉,面粉渐渐变得变得金黄柔软。外婆反复揉搓,飘出阵阵南瓜的清香,我不禁兴奋雀跃。

  外婆给我一个面剂,自己手中也揉一个。只见外婆先将面团搓成圆形,用大拇指在一处按出一个深深的小洞,沿着边缘两根手指快速旋转着捏平小洞的周边,像一只金灿灿的小碗。再看看我的,都摊成张饼了呢!外婆慈祥地笑了笑,说这是摊大饼呢!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接下来就是放入馅料了,其实,南瓜饼有许多的馅料,芝麻的,豆沙的,甜枣的等等,唯独就是没有咸的馅,那是因为南瓜本身就是甜的,若是再用咸味相和,就会失了原来的美味了。所以,南瓜饼一般不用放多少糖就会清甜四溢。最后,轻压成形,南瓜饼就做好了。

  入锅了,用芦苇叶作托盘的南瓜饼更显娇贵、耀眼。用大火蒸十分钟,就有一串串水蒸气争先恐后地冒上来,伴着缕缕青烟,股股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尖,阵阵饿意涌上心头,令人垂涎三尺。还没等到出锅,就已经引来了邻居家的孩子,围着锅台转啊转,都不愿离开。刚一出锅,一大锅亮晶晶的南瓜饼不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孩子们、大人们的嘴里粘满了甜蜜的豆沙馅,眼里都是甜蜜的`笑。左邻右舍都吃到了软糯香甜的南瓜饼,农家的朴实和欢乐让每个人心中都光明无比。

  外婆又蒸了一小锅南瓜饼,挨家挨户地分到那些外地租户的家中。

  现在,南瓜饼不仅在每个鲁汇人心中印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就连外乡人也对这种习俗热爱不已。那一个个圆圆的南瓜饼不仅是人们生活美满的寓意,更是家乡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深邃的灵魂,它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让我想起外婆的笑颜,邻里的和睦,家乡美好的童年岁月……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转眼间,一年又匆匆的过去了,左顾右盼终于盼来了元宵节!

  记得元宵节那天,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和我说今天是元宵节,赶紧起床和我一起去煮汤圆,我一听说是元宵节,匆忙的穿好衣服起了床,到达厨房和妈妈一起煮汤圆,听妈妈说这汤圆有好几种口味呢,有草莓味、蓝莓味、菠萝味、黑芝麻味,等等好几种口味。

  咕嘟咕嘟,水终于开了,我等的花都谢了,我喊来了妈妈,妈妈说你把汤圆倒到锅里,说完,我就把汤圆倒进了锅里,他们像一个个的乒乓球,乱跳进碗里一样,还没过一会,就煮熟了,我把它们分别盛入碗里,我尝了尝,哇!这味道真的绝了,我居然吃到了一个草莓味的,太好吃了!吃完饭后,我把碗洗干净,放到桌子上,就去玩了!看到街上挂着红灯笼,红红火火的,可美了!

  今天可真是愉快的`一天!希望每年过元宵节都可以像今年一样开心!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在中秋之夜,每到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开始吃月饼了。

  虽然说是吃月饼,但是人们却把目光投入雪白雪白的月亮中。家人都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这样的感觉真好呀!

  这种感觉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而不是吃月饼、赏月亮的感觉。我多么希望这样啊!

  中秋节前一天,爸爸妈妈并带我到街上去买中秋节要用的、要吃的等东西。

  中秋节的一大早,妈妈就把东西准备好了。准备好后,妈妈就去干活了。

  中午时,我和姐姐就去外婆家,姑姑家等邀请她们来我家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

  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和姐姐做好饭。妈妈她们回来的时候,我们就吃饭。饭吃好后,我们开始煮板栗、核桃和花生等。

  天快黑了,我们把东西准备好了。大家就坐在那儿聊天,我却看着天空,等待月亮升起来。

  这样就可以吃上美味的月饼。

  到月亮圆的时候,大家就只顾着看月亮。

  我喜欢中秋节。喜欢那美丽的月亮,喜欢那美丽的夜晚,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的感觉。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当火车飞驰着驶入河南境内时。爸爸告诉我,我们跨过长江了,长江以南是冬天没有暖气的世界。没去过南方的朋友,一定会很好奇南方人是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或许会觉得痛苦难耐。而我却觉得南方冬天的取暖方式别有一番乐趣。

  记得小时候,在南方家乡的冬天穿得厚厚的棉衣,室内室外一样的冷。每当入冬时,奶奶就会搬出一个东西——暖脚器。暖脚器插上电便开始发热,用一个方形桌子罩们它。桌子上盖一张晒得香喷喷的方形小棉被,这样能更好的'保留住温度。闲暇时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小棉被盖在腿上,将脚放在暖脚器上,感受着桌子底下暖脚器的热量慢慢的从脚底传便全身,不一会儿身上就暖烘烘的了。桌子上总是摆着水果、瓜子、花生、坚果、零食,大家说说笑笑特别惬意。

  南方农村的取暖方式更为原生态,堂屋中间放一个木质方形低矮的架子,架子中间是圆形大铁盆,将烧红的木碳堆在铁盆里面。不一会儿整个屋子就开始暖和起来。聪慧的人们当然不会就只是用来取暖哟。将生的地瓜、玉米、土豆、糍粑埋在铁盘中烧尽的碳灰里,能煨出非常香甜可口的烤地瓜、烤玉米、烤土豆、糍粑。火盆的正上方往往还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借用木碳烧出的烟将它们熏得焦黄焦黄的颜色。这样熏过的腊肉能存放一整年呢!人们围坐在火盆周围,像每天都有篝火晚会一样,吃吃喝喝、聊着家常,谈笑风声。时不时会有腊肉滴下来的油掉到火堆中,传来滋滋拉拉的声音,好一派生活的生机与乐趣。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城市里的取暖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起来,然而农村很多家庭依然延续着最原生态的样子。虽然南方没有政府集中供暖的便利,但人们都在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过着自己最有乐趣的冬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民间有句谚语:“八月摸秋,不算偷”。 “触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乡,摸秋风俗由来已久。

  相传,元朝末年,准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邱某没有犯罪。一日,迁至淮河畔,半夜露宿,以免惊扰百姓。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触摸秋天。中秋之夜,圆月升起。吃完饭,我和小伙伴们在棉田里相约,然后从土墩上讨论谁的'“秋”来偷,月亮升上天空,瓦片明亮,棉叶草上沾满了露珠,如珍珠。 “感人的秋天!”田野里有人轻声喊叫,我们散落在浓浓的月色中。我拉着弟弟来到钱奶奶家。弟弟说要在门口守着,我就蹑手蹑脚地进去了。我的脚慢慢抬起,又像游鱼一样轻轻放下。我一直屏住呼吸。可就在我即将成功写日记的时候,一只大黄狗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啊!”我大叫一声,刚跑到门口,弟弟又不见了。走过去,一把拉开大狗家乡的风俗作文,“都怪我,别怕,来,多拿点。”说着,他在家里拿出了一些糕点,我红着脸奉承接了过来。

  抚摸着秋天,抚摸着秋天,悄悄偷走了秋天的欢乐和甜蜜。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也称仲秋。传说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但仙药却被后羿的妻子吃下,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后来为了纪念善良的嫦娥,将这一天定为中秋。

  小时不明白中秋有什么习俗,直至长大,终于在妈妈口中得知。“中秋节啊,当然是要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等啦。”妈妈一字一句耐心的与我讲解,我也越听越对中秋节感兴趣,一直期盼着中秋的到来。

  中秋节很快也就到了,吃过晚饭的我,搬着小椅子来阳台与家人们一同吃月饼赏月。我坐在小椅子上,抬头便看见了一轮圆月在夜空中冉冉升起,看着高高升起的月亮,宛如一个圆润亮泽的白宝石在黑夜中站岗,十分美丽,令人无限的遐想。静静地观赏着朗朗的明月,估计想起小时候妈妈常讲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不知月宫的嫦娥会不会正在思恋离他很远的.后羿,就仿佛不在身边的亲人此时是不是正在思念家乡,共同望月,共同吃月饼。

  “喏,你最爱吃咸蛋黄的月饼。”妈妈的声音让正在沉迷月色之中的我回过神来,接过了妈妈给的月饼。看着那小小的月饼,如此的精致,竟有点不舍得吃了,但是一口咬下去,只觉得软糯可囗,香甜美味,金黄的蛋黄露了出来,是那么可人。

  正在与妈妈一同吃月饼的我,突然看见了不远处放了烟花,甚是美丽,再配上这明晃晃的圆月,真是令人心中不由得升起了种幸福,美满的感觉。

  中秋--最可惜的是家乡的中秋,最美的也是家乡的中秋。虽然有些人在外地无法相聚,但是只要心中挂念,即使相融千里也无事,因为我们看了同一轮明月,共享同拥有那一份团圆的时刻。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4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5-20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7

家乡风俗作文06-29

家乡风俗作文05-1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7-28

家乡的风俗02-21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11-13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