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资治通鉴》有感

时间:2024-04-21 08:01: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资治通鉴》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时期闻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后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时间,这本书就是把这一历史阶段的历史故事用白话文写出来,使它更加通俗易懂。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等。

  我很喜爱《暮夜却金》这一篇,它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叫杨震的人拒绝别人私下的贿赂,坚持自己的品行和修养的.故事。我很喜爱杨震在故事中说的那几句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应当学会不违反道德理念,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我真心的向大家举荐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从中学到许多做人的学问和道理。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2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最后挑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3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4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5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齐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资料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必须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齐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这本《资治通鉴》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我读它不仅仅丰富了知识更让自我终身谨记前人之事。记住小人的下场,学习圣天的品质,奋发向上,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6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是一种人生感悟,是一种历史回顾,是一种思想交流,也是一种境界提升。这个暑假,在老师们的大力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历史故事书——《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书中塑造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廉颇;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求贤若渴的燕昭王……

  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蔺相如,他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而战无不克的老将廉颇见蔺相如官比自己大,心生嫉妒。蔺相如知道后,为了怕将相不和使别的国家乘虚而入,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胸广大,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为了国家的兴亡,不与廉颇的误解斤斤计较,反而处处忍让着他。

  读了他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我的所作所为:一次,我的同桌户口本忘带了,他从我这经过时不小心弄到了我的文具盒,把我的一支笔摔到地上跌坏了,我大声地嚷道:“你怎么把我的笔弄坏了,怎么这么不小心。你得赔给我一支新的。”同桌急红了脸,说道:“我现在有急事,回来再赔给你。”可我偏不同意,于是与他争论起来,同学见状,前来劝阻。后来,他说回来就买给我一支新的,我这才同意了。说完他匆忙地跑了出去。等他回来时,手中却多了一个户口本。可是已经上课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可我却不以为然。下课后,出乎意料的是,他却递给了我一支与之前一样的笔,小声说道:“这是我找了好几家店才找到的,希望你能原谅我。”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愧疚,原来他就是为找这支笔才会迟到的。我真的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耽误他的时间,更不应该在同学面前让他难堪。我真惭愧。我的行为与蔺相如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应该也像蔺相如一样,做一个宽宏大量,善于原谅他人,不与他人斤斤计较,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在这个暑假获益良多,推荐大家也来看一看,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7

  品读史学经典,汲取无穷智慧,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题记

  历史无时不刻不展现在我们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万年间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借古以鉴今,历史是不能被人们遗忘的。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来事。稳重有言有行,还有分析和评价.

  其本身的编写,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所记述的历史故事中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其次它编写精,组织精密,语言简练,文字优美,是中国史学上少有的惊世之作,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更是有着“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誉,受历代统治者与文人的青睐,被视之为必读之书。

  读了《资治通鉴》,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对中华五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以史明鉴。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8

  《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宋朝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编写,历时十九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而把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于周世宗六年,贯穿一千三百二十六年所发生的历时典故。书中编写的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顾经济、文化方面史料。塑造了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和震惊天下的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资治通鉴的世界里,有无数的历史典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史之乱”安禄山的所作所为。这一则历史典故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虽然深受一国之君的宠信,却因一己私利危害国家臣民,搅得天下大乱。这种卑鄙无耻的小人外表憨厚,其实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让我明白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多多听取别人的善意的意见。安禄山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外表胖胖的,很招人喜爱,说起话来天真无邪,而内心却是邪念满堂。他那天真无邪的话语迷惑了唐玄宗,获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军队都交给他来管,竟然造成了空前的历史巨变。这一事变惨不忍睹,整个国家被搅得不得安宁,生灵涂炭,连唐玄宗也被迫加入逃亡的队伍。

  唐玄宗一直到了逃亡的日子才真正意识到了安禄山的卑鄙无耻、心狠手辣,也正是那时,他才觉悟到曾经处死了充满正义感的大臣是多么昏庸。他后悔了,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历史不能重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做一个多多听取别人的善意意见的人!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9

  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由此以智家、韩家、赵家、魏家为例,智家之王智瑶有才而无德,最终遭到其他三家联合灭族,由此得出治国治家者的确立,需审核德与才,以德为主,才为辅,由此方得长治久安。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尊重游士,善用人才,谦于受谏,于是国泰民安,各方游士前来归顺,国立日益强盛,然至此,并未生野心,不接受韩、赵两国任一方的请求联合攻打他国,由此得到两国尊重,成为三国之首。

  我认为秦国的统一,前期有两大贡献者,一为商鞅,二为张仪。商鞅所实行的变法等等一系列措施,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和军事基础,而张仪,四处游说,不惧死独自进入楚国。张仪以之智谋瓦解了各国联合抗秦的联盟,并四处游说,以逐个击破,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期也有两大能将,一为魏冉,二为白起。魏冉拥立秦昭王,为他除去隐患威胁;举荐白起为大将,向南攻取鄢、郢两城,向东开拓地界到齐国,使各国向秦国俯首称臣。秦国能够更加强大,都是魏冉的功劳。然而秦昭王听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谗言,使得秦国失去一员大将。白起自被启用以来,屡立战功,为秦国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谓是秦国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而范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诱导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与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灭亡,归结于其软弱,安于现状以及其自负感。周王室从建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统率诸侯,号令诸侯的权利,于是,周王室认为无论诸侯再怎么互相吞并,征战,兼并,也不会去威胁他自身的地位。于是,使得各国的能力日益强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国有机可乘。各国的灭亡,不能归咎于某一任君主,每任诸侯都有每任诸侯的特点,整个王室之流传,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强大,也会在某一时段因为一个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谦于听劝谏的君主更能使民心归顺,国家强盛,他国就不敢轻易侵犯。而不听劝谏的君主,往往会把过错归咎于士人的身上。荀况说:“国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权。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乐,大的荣耀,成为幸福的源泉。无道行的人主持,却带来大的危险,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还不如没有。等到形势极度恶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0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每次傻白问老公一些历史知识的时候,他总会重复这样一句话:“就你这样,还当语文老师呢,一点都不合格。”仔细品味这些话,确实汗颜!不懂得,怎么去教学生引经据典,不知晓,如何以史为鉴……说起来惭愧,初次接触《资治通鉴》要从20xx年1月份说起,因为临近期末,各种各样的事情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了听书,听着听着感觉挺有意思的,也听进去了,不仅仅是我想象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那些我不愿意去听到、想到的画面,也是我一直不愿意去触碰历史的真正原因,我看不得空有诗书的人怀才不遇,看不得满腹经纶的人横死乡野,更不希望那些我认为的小人仕途顺利……

  起初想读点史书作为调剂,却漠然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今天坐下来写读书体会,书中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太祖皇帝”的横空出世,温公的进书表:“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都还依稀记得。《资治通鉴》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不管是伟大的人物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动并书写着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者的冷静,勇者的思索,胜利者在顺境中对自重的感悟,强者在逆境中对自尊的信任,司马迁忍辱负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军师孙膑装疯卖傻,战国名将伍员奔吴,六相苏秦尖锥刺骨……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让我们能在面对生活的大是大非面前淡然处之,大喜大悲之时平静祥和。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1

  六年前,我离开校园,终于没有走上学术的道路,来到中山这座滨海小城,庸庸碌碌,为稻粱谋。夜晚回到家中,燃灯闭户,披读史籍,隔绝尘世人事的纷扰,聊以自娱。不意小城里碰到几位爱读史籍的师友,数年来切磋砥砺,足以消除独自面对青灯残卷的孤独感,更敦促和鞭策我读书不辍,以免令他们失望,一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爱华夏文明昌盛的大宋,爱两宋士人雍容揖让的高远雅致,爱汴梁与临安坊间的俗世烟火,最爱的是宋儒司马温公主持编撰的史学巨制《资治通鉴》。

  最初遇见他,我还是初入职场的愣头青,除了微不足道的书生意气外一无所有。他送给我一本刚出版的历史随笔《不觉浅》,在扉页写下让我脸红的几个字:“庄老师指正”。末学后进,岂敢称师,我只能把这个称呼,看做是一种读书人在一瞬间建立的共鸣、信任和期许。所有的虔诚终将相遇,更何况是在这座圈子不大的城市中。

  去年年底,曾见一位朋友分享藏于国图的《资治通鉴》残页图片,司马温公手泽,四百余字,多处涂抹的手稿,盖有百余方皇室及众藏家的鉴藏印。本应藏于深阁的绝世珍品,借助于现代高清扫描技术展现在我们眼前,我马上分享给一见师,我想这对他不啻于圣物。不久之后,他发了朋友圈:愿穿越回大宋,为华夏先贤司马温公当一名小小的抄书匠。我知道,这是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上一本书是《从司马光书房走过——;资治通鉴>中的繁花与冷雨》,最近又出了一本《跟司马光闯职场》,搜罗通鉴中的士林掌故,人情练达,希望对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有所裨益。

  中国传统书籍的写作体例,大要可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这样看,《跟司马光闯职场》更近似于“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用新的义例,经过了细密的剪裁、熔铸,把旧材料变成更适用的东西,这便是“编述”。至于书的主题“以史为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功用的话题。历史当真能成为为后人的镜鉴吗?古希腊大哲赫拉克利特似乎不以为然,他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唐人杜牧也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似乎指出了史鉴在现实操作中的难以实现。我们面对的时代和人事与古人差异太大,“通鉴”真的足以“资治”,甚至带着你“闯职场”吗?读完《跟司马光闯职场》,我似乎对“以史为鉴”有更深的认知。

  人固然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夫子在河川上逝者如斯的喟叹,却令古今之人共情,相信千百年后的人们也是如此。情势固然随时而变,但无论是过去的庙堂、士林,还是如今的官场、职场,谨慎、坚忍、进退有度、临机取决诸多品质,都是成就事功的坚韧不拔之士所必备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跟司马光闯职场》是一本世路英雄之书,关注的是绵延于纷扰史事中不变的坚硬内核,我们很难去拿其中的小故事来机械套用于当下,却能从中窥见千百年来庙堂、江湖乃至于山林的博大幽暗的世道人心,人事交接中种种微妙的.分寸感,从而以更高远的格局来看待当下。正如钱宾四先生所指出的:“至于学术之于时务,其事可相通而不必尽相合。不如两各分离,使潜心学术,一旦有所成就,转可多方沾溉,宏济时艰。”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潜心学术的一见师,却写出这样这一本感悟古今,宏济当下的小书,恰恰好印证了这段话,当稍能警醒当下热衷于“成功学”、急于致用的浮躁风潮。

  一见师为人很有几分“温而厉”的风采,胸中更有一副古道热肠,懂得欣赏这世间的趣味与美好。梁简文帝诫子当阳公书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本书的文字,正是他为人作文的最好写照,书中多用诙谐语和网络新语,读来浅而有味,与立身的谨重毫无违和感。我斗胆估测他的心思:小而言之是为青年,希望当代青年在消费主义时代的轻阅读之外,也能在浸润几分古人处世做人的风度和智慧;大而言之是为历史,历史的认知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诠释中才得以绵延和充盈。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2

  “《资治通鉴》精采篇章顶醍醐。谋身良师处世友,知古论今人生福”——毛泽东

  逝者如斯而不舍昼夜,这是历史。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中总是喜忧参半,而中华文明又是唯一一个历史上未曾中断的世界文明,足够我们去学习。

  北宋涑水先生司马光我最敬爱的一位史学家。他的代表作《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写这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光阴。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地告诉清廉,正直,刚强的入仕品质。我的体会,在当今仍然不失为一本为人处世的指导准则。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才人辈出,叱咤风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杀伤力最大,成本最低的还是这个时代惯用的反间计。的.确,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便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在战国中,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视诸侯,若能留住孙膑这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惨重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导致四十万大军被秦坑杀。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间计有关。毕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远是人类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当今仍然挑战者我们,试问我们非圣人,若处在其中一位,谁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资治通鉴》中不得不提的是谋臣志士。手摇蒲扇的诸葛孔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锲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贾谊,料事如神之张良,历史是棋局,他们便是旗手,各显身手,上马博弈,移兵退卒。这便是司马光的主题思想之一;英雄赞歌,忠君护主。

  书中记载,周显王四十八年,录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怀私念而进谏,孟尝君不计较他的私念却采用他的谏言。“又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这是司马光肯定孟尝君能够谏言的原因。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安,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击斩匈奴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谋臣志士忠于护住,冒死谏言。感谢司马先生,若无司马,必无《资治通鉴》。作为读者,何其幸也。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都为我们提供了典型。读一本书,读一个人,更读一段历史。读史者的幸运是让我们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能学到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文案:“通和”轮李晓

【读《资治通鉴》有感】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07-07

《资治通鉴》读后感03-09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12-09

资治通鉴读后感12-19

读《窃读记》有感06-17

读《养花》有感(经典)08-24

读《皮囊》有感08-20

读《穷人》有感08-20

读《哈姆雷特》有感10-20

(经典)读《养花》有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