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时间:2024-07-15 16:2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人间词话读后感1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说它是目前所有词话诗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恐怕是不为过的。以前总是听说,也有略读过。现在终于在兔叔的“豆瓣压力”下重拾起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并完整地读了一遍。我必须要说,我以前看的是现代排版的.简体字版,而现在看的这本是竖排版,从后往前翻,从右往左看,更主要的是繁体字!(说来汗颜,我真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丢中文系的脸了)还好它没有完全和现代相反,毕竟还是从上往下看的。突然想到一条对联儿: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楼上楼下看左传,页往右翻。挺有趣的。其实吧,我是比较喜欢古典文学的。但是太懒,所以看过的书并不多。寒假时候买的一本《世说新语》现在还没读多少。(捂脸……)可能还是没人督促的缘故吧。自制力啊,真没太大信心。

  又扯远啦。说人间词话吧。

  王国维先生是很看重词的境界的。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二篇也是继续说造境和写境。第三篇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断更是千古名句了,被无数的人引用过,毋庸赘言。一直到第六篇依然是境界理论。第七篇具体赏析单字创造境界。第八篇又一转,说境界的大小,但无优劣。后面到第二十六篇最终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老实说,这段话早已耳熟能详,但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上面是说词的境界问题,下面简单说一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人或曰诗人优劣的评价。他在第六十篇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话说,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简直是垃圾,一代不如一代。对于这种说法,我想王国维先生如果还在世的话,应该是不会赞同的。他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里也明确提出:“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暂时写到这里,日后再“寻章摘句”慢慢写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2

  第一次读《人间词话》,我只是看到了枯燥乏味的译文和专家点评的长篇大论。但后来,我耐下性子,怀着对祖国母亲的一腔热血,对中国国学的满怀仰慕,我又一次地拜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

  又品《人间词话》,我才知晓词的妙处。王国维先生讲究“境”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也就是意境。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的感慨?若无李后主幽婉之情,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若容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就拿王国维先生的成功而言,他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曾因担任清华国家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而被人熟知。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正是因为他对文学领域的执着,我们才能看到如今这么优秀的作品——《人间词话》。

  可惜这位文学巨匠最终因时代的变迁而埋没,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满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间词话读后感3

  十天前偶然翻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竟一下被先生的才情吸引,待摘抄细读先生妙语及所创“人间词”后,获益匪浅。习得不少鉴赏方法,再将往日所背诗篇词句细细品味,竟宛然有了一个新天地!始知诗歌妙处,文学风流,亦自谓诸多观点与先生暗合,欣喜之余,记余若干读后感,以付吾之欢喜!

  词的鉴赏,先生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境界,格调,气象。境界是指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在作品中鲜明形象的表现;格调是指情感方面不流于俗或文字高雅;而气象则是指作品整体的风貌与布局。

  但王国维先生极其注重“境界“,认为这才是词的魂魄所在,整部《人间词话》都是围绕“境界说”来构筑艺术理论的。先生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这是非常精辟的!因为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诞生,就是因为人们要抒发喜怒哀乐,所以写诗词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抒发的真挚感情,而境界就是真挚感情的体现!所以先生非常天才地提出,境界不止是景物,只要真实的喜怒哀乐就都是境界!总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只要能抒发真挚感情的作品,不在乎格律的限制,文采的高下,都是有生命力的,这是一切好作品的基础,先生最痛恨的就是毫无真情实感,无病呻吟的“游词”!

  王先生非常推崇李煜和纳兰性德。因为李煜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即能真诚的对待自然万物,能直接完好的“我手写我心”,这是他最大的长处,而且先生称后主有像佛祖一样普度众生的情怀,所以他写出来的作品犹能打动人。而纳兰性德呢,“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纳兰词能对一草一木都抱有美好的情感,细致的观察,文字优美却无任何雕琢成分,全评作者一腔性情遣词用句,所以先生称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为什么到北盛诗衰?一个原因就是那时候诗歌已经成为应酬之物,已经不是抒发真挚感情的体裁了,况且豪杰之士已经难以从非常成熟的诗歌中写出新意了。于是人们就把“欢愉愁苦之致”抒发到了“诗余”也就是词上面,所以词迅速获得了生命力,兴盛起来。但一切都是在前进的,到了南宋,词也和诗一样,渐渐成熟后,就渐渐减弱了抒发情感的成分,更多的是转向修辞遣句,这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文体都会渐渐由本真向工巧发展。

  词又成了社会主流,成为应酬之物后,同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规则范式,就使文学中最重要的真情实感的抒发受到了限制,于是,词也衰落下去,就造成了先生悲哀的感叹: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但在词衰落的同时一种新的文体又会出现:曲。所以人类文学就在这样的交替中前进……这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学进化论”。我认为,如今“微博”的兴起正是体现了这个规律。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一部作品是对一个人灵魂的关照,只有真诚地对待自己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说完了感情对诗词的影响,再说说人格对诗词的影响。王先生非常注重词品与人品的统一,他认为只有作者具有高尚伟大的人格才能写出高尚伟大的作品。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能抒发你心灵真挚的东西,就能使词具有生命力,但要写出好词,还要看你心灵抒发出的东西是否高雅致远,也就是构筑出的境界是否高远中正。比方“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就一个女子赤裸裸地抒发对情欲的渴望,王先生能可贵的忽视封建礼教而肯定它真挚至极没有一丝虚伪的生命冲动,肯定了它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诗,境界低下,终究不能成为好作品!所以总的可以说是写词就是写人格!

  正因为先生对人格的看重,所以他对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推崇备至,因为二人都是豁达开阔,爱国忧民的君子英雄,我们读他们的词,就是要感受他们“雅量高致”的情怀!但同时先生也认为苏辛的词难以学习,如果没有二人的英雄胸襟而学习他们,终不免东施效颦。

  对于姜夔,先生一方面称赞他词格调之高,也就是词句的高雅,但另一方面却批评姜词的.境界不高,所以“终不能于第一流之作者”,其实境界不高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姜夔的人格不高,他做不到辛弃疾一样的“苟利国家生死以”,面对国家的腐败黑暗,他虽然也有不满但终究不敢抗争,他的作品只有“外美“做不到有“内美”所以先生说“东坡之旷在神,白石(姜夔)之旷在貌”而柳永更是被先生斥之为“轻薄儿”他本质上和姜夔属于同一类:词句秀美,但词心有暇。

  而且柳永的词句连“雅”都做不到,有很多市井俚语,但这样使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并不能忽略柳七对词发展的重要影响。我们还要说一下秦观,似乎秦柳姜三人看似词风相似,但先生对秦观却颇为赞许,因为秦观“虽作艳语,终有品格”他的作品在我情我性的表达上更加多了一层对人生的反思诘问,这就使得秦观比姜柳二人高出一筹。至于史达祖这样的小人,王先生还是客观地称赞他的《双双燕》为咏物之词的第二名。但他写词很喜欢用“偷”字,虽然用了这个字在具体词句中很传神,先生却一针见血得指出这“足以定其品格”。确实,心术不正之徒终不能成一代词家。所以写词就是写心,写人格!

  这里还要说一个先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好诗词绝不能“隔”。比方先生看不上姜夔的重要原因就是:“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先生认为正是因为“隔”这个毛病,使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但要说什么叫“隔”与“不隔”,历来争论极大。我认为,所谓“隔”就是指遣词用句影响真情实感抒发,就叫“隔”。比方“谢家池畔,江淹浦畔”就分别化用了两句诗,但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般读者看得懂吗,谓之“隔”;再如“桂瓦流华”,偏偏要用“桂瓦”代替“月亮”,先生提倡“词忌用替代字”,明明可以直接叫月,偏要叫“桂瓦”,这样对境界提升,感情抒发有损无益的修饰就会造成“隔”。

  其实还是钱钟书先生说得好:“不隔是一种透明洞彻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作者所写的事物和境界得以毫无遮隐地暴露在读者的眼前,作者艺术的高下,全看他有无本领来拨开云雾见青天,造就这个状态。”就像作者构筑了一道美景,不隔与隔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让读者顺顺利利地看到这美景,如果景色再美,读者的观赏之路却跌跌撞撞,就会造成“格韵高绝,却终隔一层”的情况,相反,景色清美致雅,前往之路也是一帆风顺,那么就可以称为高水平的佳作了。可以举一个书中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不隔,“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就是隔。

  这个在先生的“人间词”中十分明显,如果我们看看人间词的话,会发现语言非常朴素清新,格调高雅,境界明致,完全没有修饰做作的成分,作者的深挚感情一览无余,或者说词句都已成为先生思想情感的外化。其实以先生之才,写出恢弘精艳的骈文长调来易如反掌,可他的词非常简致,语句平常很容易让理解,可境界却让人把玩不尽……正如独孤求败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先生也是“语到极致是寻常”,确实水平在秦七欧九之上。

  而且先生一致认为词这种文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体裁的短小,一向主张写小令,因为写长调不如写文章;主张词要眇宜修,因为词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因为你要怀古感事不如写诗。但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一切文体都要发展,虽然要考虑保留其特色,可如果没有和其他各种文体的融合交流是无法获得生命力的,只有融合交流才能发展,比方东坡的“大江东去”,稼轩的“千古江山”都是绝作,却一个是“以诗入词”,一个“以文入词”但两人都开创了词的新领域,对宋词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词只拘泥于写小令,言小情,是不会繁荣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4

  初读《人间词话》,是在暮春季节的一个午后,窗外柳丝低垂,紫燕轻喃,单独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壶香茗,在茶香缭绕中,细细品读,任思绪在在字里行间渐渐流淌,而窗外,那投射进来的一米阳光,暖暖的,缓缓的,从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我喜爱诗词,也喜爱读一些《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籍。但是《人间词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评。严格说来,《人间词话》算不上一本书,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但在这篇笔记中,王国维老先生洋洋洒洒,挥斥如意,对由唐至清的诗词曲赋逐一进展了评点,高屋建瓴,切肯中要,显示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全文由始至终沿着“词以境地为最上”这一主线,重点围绕“造境与写境”,从“人与境”、“情与境”两个方面着手,阐述了词境的“虚与实”、“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粗暴与细腻”、“豪放与婉约”,总结出诗词的“三重境地”亦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犹如一个博学的评委,为读者点评了词品的凹凸、词境的大小、词句的优劣以及词人的特长与缺乏;犹如一个娴熟的讲解员,给读者叙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国诗词曲赋的进展史;犹如一个高超的导演,向读者呈现了“大漠孤烟直”、“寒波澹澹起”、“马鸣风萧萧”、“乱红飞过秋千去”、“红杏指头春意闹”等一系列气象万千,风格迥异的宏伟画面;犹如一个精彩的主持人,让读者熟悉了疏狂的李白、沉稳的王维、豪放的苏轼、柔弱的李煜、温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纳兰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众、气质各异的宏大词人。翻开书,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着的'文字,掩上卷,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王国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特别闻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中在考据、哲学以及文学评论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博学多才,自视颇高,尤其对自己写词的功夫颇为得意。他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我们姑且不管他的词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高超,但既然作为大师的他自己都敢这么讲,那么估量他写词的水平也绝不会太差到哪里去,他写的《人间词话》也就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评价得当,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承受与疏离王国维承受叔本华、朱光潜承受克罗齐美学比拟讨论》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总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评论的代表作,它虽为论词而作,但不限于词,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广泛,它以其见解之新奇,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讨论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而死,虽然他的死因至今尚众说纷纭,但《人间词话》确成了人间绝响。在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为本文的收笔,权当作对《人间词话》这本书的简要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总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评论的代表作,它虽为论词而作,但不限于词,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广泛,它以其见解之新奇,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讨论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而死,虽然他的死因至今尚众说纷纭,但《人间词话》确成了人间绝响。在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为本文的收笔,权当作对《人间词话》这本书的简要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人间词话读后感5

  初读《人间词话》,是在暮春时节的一个午后,窗外柳丝低垂,紫燕轻喃,独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壶香茗,在茶香缭绕中,细细品读,任思绪在在字里行间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进来的一米阳光,暖暖的,缓缓的,从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间,仿佛过了半个世纪。

  我喜欢诗词,也喜欢读一些《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籍。但是《人间词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评。严格说来,《人间词话》算不上一本书,充其量是一篇读书笔记。但在这篇笔记中,王国维老先生洋洋洒洒,挥斥如意,对由唐至清的诗词曲赋逐一进行了评点,高屋建瓴,切肯中要,显示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全文由始至终沿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一主线,重点围绕“造境与写境”,从“人与境”、“情与境”两个方面着手,阐述了词境的“虚与实”、“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粗犷与细腻”、“豪放与婉约”,总结出诗词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如同一个博学的评委,为读者点评了词品的高低、词境的大小、词句的优劣以及词人的长处与不足;如同一个娴熟的讲解员,给读者讲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国诗词曲赋的发展史;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向读者展现了“大漠孤烟直”、“寒波澹澹起”、“马鸣风萧萧”、“乱红飞过秋千去”、“红杏指头春意闹”等一系列气象万千,风格迥异的雄伟画面;如同一个出色的主持人,让读者认识了疏狂的李白、沉稳的王维、豪放的苏轼、柔弱的李煜、温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纳兰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众、气质各异的伟大词人。翻开书,我们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着的文字,掩上卷,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王国维先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一生中在考据、哲学以及文学评论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他博学多才,自视颇高,尤其对自己写词的功夫颇为自得。他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词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高明,但既然作为大师的他自己都敢这么讲,那么估计他写词的水平也绝不会太差到哪里去,他写的《人间词话》也就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评价得当,因而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总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评论的代表作,它虽为论词而作,但不限于词,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它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和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而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岁的王国维先生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而死,虽然他的死因至今尚众说纷纭,但《人间词话》确成了人间绝响。在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两句诗作为本文的收笔,权当作对《人间词话》这本书的简要评价。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人间词话读后感6

  很惭愧,我花了四个半小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地读完了心心念念的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我希望之后还能以更高的思想觉悟来读多几遍。

  四个小时是什么水平呢,就是我把里面的文字全部都读进去了,看完了王国维先生的每一个见解,包括删稿(附录的词牌名除外)。最近在读史,才得知王国维先生对于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这本书呢,主要讲的还是宋词的问题,当然也有涉及别的,比如诗歌的声韵、宋小说、唐诗等等。

  此前并不了解王国维先生,粗略地读完了《词话》以后才感觉他是一个很真实的人。他博学广识,对于诗词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也很有贡献,比如说景语情语皆一的观点等等。他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特别在于他很自信,很大胆,喜好分明,他毫不避讳地自己不喜欢的,如吴文英等人之词,他也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喜爱,比如对于辛弃疾、纳兰性德的.欣赏等等。他非常欣赏北宋的词,认为北宋的词灵韵到位,且除了辛弃疾的词以外对于南宋的词也不太喜好。当然他也没有听说的这么神圣,在对一些词人或词进行品评的时候,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总而言之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很执着的小老头。

  关于《人间词话》这部作品,一般来说都懂它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的。前面的部分主要是对于宋词及其作者进行评论,谈谈优劣的问题,也有王国维自己总结的一些好的词的普遍规律。后面的部分,也即是删稿,主要讲的是对于一些作品或者某句词的考证,还有对于宋小说的评价、词的声韵问题探讨等等,相对来说比较杂。事实上《人间词话》原作的字数是很少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么厚的一本,是因为加入了后人的解读。说到这里,我认为这本书有很大一个弊病,并不是王国维本身写的这本《人间词话》的问题,而是后人对于这部作品,加入了太多的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候直接评论王国维有失偏颇,而我觉得阅读这种有年代的作品,还是尽量少一些看别人的见解比较好,这样才能阐发自己的观点,所以对于王国维的观点,我也不全是赞同(当然仅仅只是局限于我目前的能力水平而言)。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最惭愧的还是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我都不曾读过,比如说冯延已等词人的,所以我觉得,等我把里面提到的东西都看过了再来读一遍可能更有共鸣一些吧。

  共勉。

人间词话读后感7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表达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觉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仰不已,便生出急迫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历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突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仰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读后感8

  最近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是一本评论诗家、词家及诗词作品的文艺著作,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读之后不仅让我享受着徜徉在诗词的长河中的美妙和快乐,而且激发了我对诗词的进一步的热爱,对以后研读和重温经典古诗词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下面简单小结如下: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是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词有“隔”与“不隔”之区别。而且还关注作者“忧生”“忧世”的意识。境界说触及诗词创作中的方法、构思、语言等问题。他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境界的创造分为“造境”、“写境”;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要达到“无我之境”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而且境界并非单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内心的一种境界等等,此外,王国维把“真”作为评词的标尺,认为写景的最佳境界在于即景生情,自然流露,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不隔),他不喜欢过多的雕琢,更喜欢自然清新、感情真挚的作品。

  二、《人间词话》对词家的评论精辟独到。

  在对词家的评论中如温庭筠的词句秀、韦庄的词骨秀、李煜的词神秀。最高境界是神秀,所以,王国维极力推荐李煜的词,他说词到李煜那里才开始扩大,感慨也更加深刻,使词从戏子的歌变为士大夫的词。李煜的'词是他血和泪的凝聚,他的悲剧改变了词的命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兴,话到沧桑句始工”。其次是冯延巳。他认为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开风气之先。《人间词话》中还多次提到姜夔,王国维对此肯定姜夔的“格调”,但认为姜夔写景状物很“隔”(犹有隔雾看花之恨),一直扬北宋词而抑南宋,南宋词人中,他只爱辛弃疾一人,说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等。

  三、《人间词话》三境界及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王国维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归纳为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原是三首情诗,王国维进行了重新创造加工,并赋予新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些名家名句在王国维笔下俯拾皆是,顺手拈来,可见王国维的宏才博学。最后王国维还论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一次恰如其分的总结。

  《人间词话》是一本文艺评论,是一本美学著作,更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读后,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是灵魂的升华,有时间再细品它。

人间词话读后感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谓古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的三种境界,他是用的三首词里的词句来表示的,仔细玩味下我觉得同样适用于阅读。

  他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就像是开始看书,总要挑一本吧,但书很多,一条通向天涯的路看上去是没尽头一样的,同时阅读是一件需要安安静静的.事,就像独上高楼。歌德也曾说过:你要我指点周围的风景,你首先要自己爬上屋顶,大体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就是读书的感悟需要人自身的努力,没有人会替你去做。

  第二种境界他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本是写爱情的,为了爱情的殚精竭虑同样适用于阅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死是不用死了,减减肥也行啊,哈哈。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是阅读的关键,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一种入得书出得书的境界,是一种豁然开朗,好像郭靖观北斗星突然悟出九阴真经似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10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感受千年的风雨,让心在繁华过尽依然温润如初。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后,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认识,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书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并指出“理想家”与“写实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想家亦写实家,写实家亦理想家。无论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都需要客观现实的参与、思想情感的调和。书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的气氛,实际上是内心情感的折射与外化。如同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同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启示我们,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热爱,就能看到世间美景如画。

  书中对许多著名词人的词都做了评析。从李煜后,词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南唐灭亡前,李煜生活富足,故词风浮夸华丽;南唐灭亡后,李煜被软禁,故词风凄婉,多感怀命运、伤春悲秋。可见,人生的经历会影响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三别”情真意切;晚唐的残阳余晖下,李商隐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令人动容;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李清照才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限忧愁;南宋偏安江南,岳飞才写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

  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结晶。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领悟先秦时期民间的情愫,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陶渊明志趣的高洁,在“稻米硫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感受盛唐气象,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慨叹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汲取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诗词,历史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片段,而被一根无形的丝线连接在一起,交织出中国历史的壮美诗篇。

  意在被铭记的,都在被忘记——古老的城市被时间和战争无情地摧毁,宫殿倾颓,盛名与功绩都化为尘埃。但诗词的美,漫过时间的河,抚过久闭的心。有一群人,在时光斑驳深处,聆听花开的声音,独自守候着千年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这一群人,因为内心深处的同一种热爱相遇,而《人间词话》让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若说研究诗词是了解,鼓舞更多人去读诗词是发扬,那么爱上诗词则是传承。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浮夸的流行音乐多是陈词滥调,少有人愿意寻一处清幽,唱响千年光阴的美。

  《人间词话》,让一部分陌生人交付陌生人的灵魂。这本就是一个奇迹。但在诗词传承的漫漫征途上,这个奇迹并不少见。我相信未来也一定如此。

人间词话读后感1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与《人间词话》结缘,完全是为了这似懂非懂的三种境界和那深藏于心底的宋词情怀。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宋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虽然不会写词,但却非常喜欢那种似愁似恨的典雅,喜欢那种寓情于物的衷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愁,就那样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心底最深之处。词,一语双关,欲说还休,几个精炼的词语,便能将一个人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又不失丝毫美感。这神奇之语,又怎能不叫人心醉?

  翻开《人间词话》,始为自己步入了高雅。可三分钟热血,便心有退缩之感,想一想,国学大师王国维是何等境界,岂是吾辈之人所能企及?再说那通篇的文言文,真的让我感到头痛。可是,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心不有甘,于是当做任务逼着自己读下去。

  渐渐地,就像吃一种食物,开始吃不习惯,后来竟离不开一样,我对《人间词话》竟然爱不释手。

  境界,是王国维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真如金石掷地也。由此观之,“境界”才是根本,只有根深方可叶茂。恰如国画一般,意在“神”,所以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读《人间词话》,简直就是在品一道又一道美味。每一首词,都是一个道不尽人生,或失意,或怀念,或壮志未酬……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动荡不安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我的耳畔轻奏……

人间词话读后感12

  《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非此,无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说灯火阑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独上高楼,也只是昨日西风而已。求索无门,茫然无绪。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初学诗词,偶有涂鸦之作,亦尝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观之,终难登大雅。言情言景,娇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华,可鄙之极。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说,词人之词,有倡优和俗子之分(此处不是原文)。倡优之词,在于娱人,虽有媚骨而可亲也;俗子之词,在于逞才,每有骄气而不可近也。观我之词,俗子之俗子,骄不足而气不盛,陋矣。

  词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连连,才墨不足也。昔时幼安化典于无形,不着痕迹,心驰慕往,雀然欲试。填江城子一首,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贻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达也。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又有有我无我之分。此处无心一一叙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诗词之造诣,受益匪浅。

  有时不曾填词,非无心思,实不忍惊先生湖底幽梦。

人间词话读后感13

  读书之意义有二,其一者悟前人之思想。文以载道。又曰:文如其人。屈子高洁,故其辞亦高洁;太白疏狂,故其诗亦仙逸。太史公能传千秋,陶潜能闲万世。因其境界者也。

  思想各有异。中华数千年之思想,于文学与水墨画中可见一斑。何谓?追求境界者也。水墨画,寥寥数笔,形离而境界全出。古文亦如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寥寥数字,景象全出,境界神矣。西方文学类之于工笔、油画,追求形似。现代之萧红《火烧云》,此形彼状,描绘甚丰,而读者据其想象。所想所得仍是萧之所描所绘,即有超出,模仿而已。思品示童以一米线等现象,亦似工笔画,以此为戒,然其所识则为各现象,如后新状现,何以类?况所记亦有所忘,行之远忘之疏矣。莫若中华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水墨画。何以为礼?类之生矣。以此为纲,行之愈远,行之愈深,必无所越。

  另有一支,即日本动漫,二者兼而有之。

  读书既多,素养渐成,益近于境界者也。所谓知书达理者也。以书践生活,则现实之一草一木皆著理想之色彩。如能以此观世界,如此待万物,则积蓄丰,虽一草一木皆文章。如不能以此观世界,则积蓄穷乏,纵乾坤倒转亦只知尖呼耳。

  积蓄既丰,则流沛且长矣。艺之生也。所读之书必左右其艺。常观油画则思描思绘;常观水墨画则思水墨传神;常观日本动漫,则思光影波动。

  如今之读书偏此道矣。一切皆为应试得分。而表露亦如此。八股灭而再生。立一主题,后则杜撰以证之。如表达“母爱”,常以雨中送伞,病中送诊为证。文坛之以表达技巧杜撰故事以感动、启迪之类靡漫。论文亦如此。要求于各行各处,然所积穷乏,故“天下文章一大抄”。吾甚厌之。然亦未能脱身于外。悲哉。

  如我辈能褪伪俗,行本性于自然,直击境界,理想之于现实者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14

  清晨如梅花鹿一般,踏在我的额头,人间的早晨是这样的美好。

  人间的词话亦是如此,诗词有独到之境。我读《人间词话》初入佳境,便觉豁然开朗,词中走来一位潇洒飘逸的隐士,写诗作画,仙风道骨,一双手生的通体圆润,似要穷尽丹青之妙,一缕清辉,便生出一篇悠长的'画卷。

  王国维先生曾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三境之我看,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景,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人虽“憔悴”,心却“不悔”;我在人群中寻找它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它,颇有醍醐灌顶,返璞归真之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居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诗词之境亦是人生之境,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中,又须入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本书竟将境界的本质打破。

  人生之词话,须生意境,魂向星光。

人间词话读后感15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尤是如此。记得初次读王国维撰写的《人间词话》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如果说有一本书陪伴我走过了这么多年,就像一个老朋友那样,那《人间词话》之于我可谓是当之无愧。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的学术大师,因曾经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而为人所熟知。在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是为数不多的以全身心的力量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归宿,并从事学术研究,而彰显出特别纯粹的学术品性和思想品性的国学大师之一。王国维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而且进行了多次学术转向,比如从开始的哲学思想研究转向文学创作,又从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词尤其能够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转向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然后又转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术领域,尤以最后的学术领域驰名海内外。而《人间词话》的撰写,就是在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国维基本上停止了文学领域的研究。

  《人间词话》的基本性质是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而不是一般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是理论研究与理论创造相结合的形态,但以理论创造为主,在书中王国维系统地提出了“境界”说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体系性质。由于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文论主要受到西方的影响,主要移植和介绍、阐释西方文论到中国,并利用西方文论来进行文本研究与阐释,迄今为止再也没有产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论话语体系,从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论“失语症”,这就使得《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文论的绝响。正是这些性质,使得《人间词话》及其“境界”说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声誉日隆,成为了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

  从时间节点与思想内核来看,《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乃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意境”理论----在理论体系层次的最终理论成果,因而被誉为集“意境”理论之大成,由此可见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王国维系统受过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训练、熏陶,比如叔本华、康德等人,这又使得其“境界”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一丝“现代性”的意味,即虽然属于归结过去的性质,但却能够指向未来,虽然在书中他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不应该由王国维负责。

  “境界”说以“境界”作为核心的范畴,但其具体的理论构成则是复杂的,对于传统的文学理论是兼收并蓄的,比如“自然”“气象”“不隔”等等。读后感但“境界”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非常明晰的,当然,由于其与所吸收的传统文论范畴之间的交错关系,使得后人对于其中的一些范畴的理解存在问题,比如《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是“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理论从整体上来说则属于中国传统文论“意境”理论的范围,如此前者才成为后者的'集大成理论形态,即既总结了“意境”理论,又强化了其理论体系的性质,使得此一理论的理论含量和内涵等方面较之古代都大大深化和提升了。因此,在《人间词话》中除了“境界”,还会出现“意境”字眼,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后者不能掩盖前者作为“境界”说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话语的身份或地位。

  《人间词话》虽然是文论的经典著作,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了,比如著名的“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是应该有所追求的,而在追求的历程之中,是一定会经历第二境这样的过程的,这都是自然的。当一个人处在第二境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要有坚持下去的意识和勇气,否则就是功亏一篑,是很可惜的;第二,要有超出一定的人生时期的更加高远的眼光,注意从束缚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新的出路。当然,王国维这里所指出的第三境,也仅仅是初成,不是最终的境界,不是到了第三境就可以停止作为了。实际上,第三境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或初境,沿着这个境界再走下去,就会发现或获得更多更好的风景。佛教有顿悟和渐误的辨正,第三境相当于顿悟,顿悟之后,仍然是要坚持向前走的。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何一些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很聪明,但最终成就却不大的原因----无论何时,只有向前走才是对的,生命不息,前进就是没有止步的道理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10-07

人间词话读后感06-21

《人间词话》读后感06-11

《人间词话》读后感06-11

人间的春天作文11-17

《在人间》读后感11-15

在人间读后感04-21

《在人间》读后感09-02

《在人间》读后感范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