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11-11 18:00: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38页-39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三、说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创。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创设文具店,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买四块橡皮多少元,小组展开讨论。赋予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学生各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设计了填一填,练一练,算一算等练习,使学生活跃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体现。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纽扣、红黄蓝绿色卡、练习题

  【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成功教学法为主,遵循导学自学、示学量学、施教施学、互教互学、用教用学、再教再学、查教查学七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氛围中乐学好学。同时,我还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游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快乐无比的游戏,一场富有挑战性的竞争,一回激荡人心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说教学流程】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的学习关联不大,而且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课前的预备时间里给学生做了学习铺垫的游戏。

  课前游戏:1.左右训练:向左点点头、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抢答:(整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从285到28500的大小变化(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从16000到16的大小变化(缩小到原来的1/1000倍)……

  教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新课伊始,我就让全班学生来读一个奇怪的数,随着课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学生也跟着报出不一样的数,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么数字没变,大家却报出不同的数?原来是调皮的小数点在捣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了,内心产生要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大小变化的强烈愿望,此时便可以马上进入新课教学。

  (二)示学量学

  成功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我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小数点搬家》的任务,同时完成自学表。而书上的情境图一直惹来许多争议:快餐的价格从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厅从没有顾客到客人如潮,跟现实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这情境作为新课的引入,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谈感受。

  (三)施教施学

  我故意以考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由,让学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价格的心情中主动探索小数点移动所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之所以选择巧克力和蛋糕为情境,是因为一来这些是学生平常最爱吃的零食,他们会比较清楚价格,二来这两种食物随着份量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而有较大的价格差异,这就正合我心意,让学生猜出两种价格,从而顺势探寻小数点移动两次的规律。

  教学时,我跟学生说:刚才一个不留神,调皮的小数点又跑到商场里捣蛋去了。看这里,一颗巧克力糖果的价格是50.00元,大家觉得价格合理学生会说:小数点应该向左移一位,使价格变成5.00元。

  也有的学生会说:小数点向左移两位,价格变成0.50元会有更多人买。

  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探寻出小数点向左移的规律。

  同时我也板书出:从50.00到5.00,小数点向左移了一位,这个数也缩小到原来的1/10,列式为50÷10=5。

  当讲小数点向左移两位时,还特别要学生解释一下,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怎么知道的,再来板书小结,然后乘兴追击,让学生得出小数点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变化规律。

  最后,用蛋糕的标价0.80元来让学生同桌交流,自己归纳出小数点向右移的规律。总结后让全班齐读规律来加深记忆。

  (四)互教互学

  刚蒸出来的馒头如果不给它用小火保温,馒头就容易变硬而缺乏口感。同样,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所以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根据题目要求来移纽扣求得数。

  我会跟学生说:小数点看同学们学习认真,一高兴,变成一颗纽扣来到我们身边,要跟我们做游戏,大家想玩吗?

  然后要求同桌轻轻倒出信封里的数字卡和纽扣,并强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轮流玩,一个人移小数点的时候另一个要认真检查。在这里,体现了同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两人中成绩较好的一方在操作时起示范作用,当轮到另一方移时,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正。

  练习的处理我也是作了细心安排的,如:

  (1)把618缩小到原来的1/10,生移小数点得61.8。(强调整数的小数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2)再把61.8缩小到这个数的1/100,生移小数点得0.618。(小数前面数位不够要补0)

  (3)接着把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小数点向右移,最前面多余的0要去掉)

  (4)最后把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生移小数点得6180。(小数点向右移,后面数位不够要补0)

  同时,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和算式联系上,以便往后的灵活应用,我还让学生根据给出来的式子摆得数。

  6180÷100=61.861.8÷1000=0.06180.0618×10000=618

  (五)用教用学

  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生把规律理解得更好了,学困生也渐渐有了头绪。此时我准备了选择题让学生独立做,题型主要是反复巩固规律,最后的两题还有一定程度的拔高。而怎样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最快地反馈给我呢?我想到了一种全新的反馈手段:答题时让学生举色卡。

  于是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四种颜色的答题卡,先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然后听指令迅速举出自己所选的答案。颜色是眼睛最易分辨的,这样我就能一眼看到谁对谁错了。而马上得到反馈的最大好处就是我能立刻抓住这些出错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对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是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图形的概念、属性这一抽象层面去认识理解三角形,是认识三角形的第二阶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生活中也积累了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经验。但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定义。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比较抽象的水平上再次探索三角形的特征,形成一个比较清晰概念。同时在活动中渗透方法,让学生感受“概念——形状特征——图形特性——应用”的探究图形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学习其他的图形特点的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规律——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找一找——引入课题”。

  从欣赏生活中漂亮的图片入手,在让学生感受三角形所创造的美丽世界的同时,从整体上抽象和感知了三角形,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

  第二环节:“摸一摸——发现特征”。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是在整体感知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特征入手,在与其他图形的对比中,将学生对三角形较直观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深刻地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第三环节:“画一画——形成概念”。

  在看、摸的基础上,尝试画一个规范的三角形,在互相评价、指正的过程中,找到规范的画法“直的线段和封闭图形”,并让学生结合画的方法概括“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如何判定某一种说法(词语)是准确的,如何用准确地词语来描述三角形,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在学生出现疑惑时,我引导学生找到形成概念的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概括画出的可能是其他的图形,说明这种概括不够准确”,请小组四人合作,画一画,在画的过程中体验“组成”等一类词语的问题所在,突出对“围成”含义的理解。并在小结中,指出“三条线段——说清了边的特征”,“围成——画三角形的方法”,与前面画三角形时的“直的线段”和“封闭图形”形成对应。整个环节都是围绕概念中的这两个要素,利用画图的方法体验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第四环节:“摆一摆——理解特性”。

  “先猜——再拉——最后摆”,“拉”是教材中所呈现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拉一拉后不容易变形并不是三角形稳定性的实质。因此,教学中增加了稳定性实质的教学——“摆”,通过动手操作,尝试用长度确定的三根小棒能否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讨论、对比、演示中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实质:只要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了,摆出的三角形就是唯一的。并通过与四边形学具的对比演示,反衬三角形的这一特性。

  第五环节:“想一想——解决问题”。

  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在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以实践活动贯穿全课,注重体验感受,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抽象出三角形,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摸一摸”,由直观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在对比中深刻地感受三角形的特征;“画一画”,在思考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在画中感悟规范的画法,在画中体验概括的准确性,在画中形成概念;“摆一摆”,在与“拉”的对比中,在摆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边的长短和形状的对比中,突出稳定性的实质,深刻的理解了特性。各环节层层深入,在活动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让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深入思考——理解本质”的认知过程,体验了概念形成的方法。

  3、创设交流的氛围,加强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

  学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例如,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画三角形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定义;在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过程中,用一句话概括实验中的发现,在活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交流概括,在辨析中逐步形成清晰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1吕杰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2

  1、展示各种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2、进行分类:

  (1)相交与否。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认识平行:

  师: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问:平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练习: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2、认识垂线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教师小结: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从而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a、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点搬家》。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说教材。

  《小数点搬家》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3、44页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并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从设疑引趣出发,使学生发现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新奇有趣、层层提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实际情景,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发现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情感目标:在玩游戏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依据《小数点搬家》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探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数字卡、纽扣、练习题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第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第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新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去买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平时我们买的包子都是0.50元一个,但昨天的标价却是5.00元。我大吃一惊,连忙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是我儿子在玩小数点搬家的游戏。”小数点搬家?小数点会搬家吗?由此引出今天所讲课题《小数点搬家》。(板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为他们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首先是小数点左移的游戏。(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同桌之间拿出自制的数字卡片和纽扣来做小数点,一方先任意摆出一个小数,让同桌读出来。然后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让同桌读出来,并要他/她说出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三位甚至是四位、五位后,让同桌读出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左移动后前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小数点往左移动时小数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玩了小数点左移的游戏后,我会让他们每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和心得体会,并派代表总结一下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相信他们会很快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

  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

  …………

  之后我会补充说明:缩小1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即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缩小1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缩小10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板书)。然后我会要求他们读一读这个规律并背熟。接着让学生再来玩小数点右移的游戏。方法同左移的游戏是一样的。在把小数点往右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就提醒他们注意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做完游戏后,我同样会让他们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总结他们的发现。我估计他们也会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小数点向右移动

  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两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

  然后,我再适当补充:扩大1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扩大1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扩大10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0;……(板书)。同样的,当他们得出结论后,我会叫他们读一读并背熟。对于叙述得好的同学我都会让大家对他们给予掌声和语言的鼓励(棒!棒!你真棒!)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观看“山羊快餐店”的价格变化图,并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快餐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很容易说出答案。然后我对快餐价格进行以下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4.00元=4元=40角

  0.40元=4角

  0.04元=4分

  从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可列式为:4÷10=0.4

  从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可列式为:4÷100=0.04

  反过来看:

  从0.04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一位,原数扩大10倍,可列式为:0.04×10=0.4

  从0.04元到4.0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100倍,可列式为:0.04×100=4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的环节,我会准备以下题目给他们抢答: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1)2.85(2)2850(3)28.5(4)0.0285(5)0.00285

  2、开火车。

  (1)0.09×10=(2)0.09×100=(3)0.09×1000=

  (4)53.8×10=(5)53.8×100=(6)53.8×1000=

  3、小马过河。

  (1)1.414×10=(2)18.1×10=

  (3)0.1×1000=(4)9.87÷10=

  (5)36.9÷10=(6)43.21÷1000=

  (7)3.14×100=(8)1.4×100=

  (9)0.618×100=(10)0.01×100=

  以此检测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我会提问:今天我们有什么新发现?估计学生会很快说出今天的探究所得,然后我就说下面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新问题。我会给学生准备以下题目:

  1、填一填:

  (1)2.34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

  (2)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是254.8,这个数原来是()。

  (3)把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再缩小到原来的,所得的数是原来的数的()。

  (4)4.6的100倍是();5个2.4的积是()。

  (5)把470缩小到原来的是(),再缩小到原来的是()。

  2、小红在写自己的身高时,把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写成13.5米。请你猜一猜,她的身高是多少米?

  3、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数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小数。

  以此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采用树形结合的方式,力求用精简的文字表达出概念的意思,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案设计流程:

  A。知识流程 B。思维编程。 C。学生可接受性D。与时俱进的课堂

  课堂知识点:

  (一)线段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距离是指的长度,而不是线段。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称为端点。

  (2)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直直的线,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数线段。

  一条直线的N个点线段的端点,数以每两个点为端点有几条线段?n(n-1)2

  (二)直线

  (1)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直线无法测量长度,直线无法度量长度。直线是无限长的,量不出长度。只画了这么长的一条线,来代表在这个位置上,在宇宙空间里无限穿梭的那条线。

  (2)判断:6cm的直线比8cm的直线短2cm。( )一条直线长6cm。( )以直线上相隔6M的两点为端点可以得到一条6M的线段。直线与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它们一样长。( )

  (3)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过两点必然得到一条直线,但只能得到一条直线。过两点,有几条线段呢?有几条射线呢?

  (4)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射线、线段。(5)N个点,过其中两点,最多几条直线?n(n-1)2

  (三)射线

  (1)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画射线。确定端点。(虚线、省略号表示无限延长。)

  (3)射线是(2)生活中可以看成线段,射线的事物。(光线、子弹的路径、直绳、物体的边、物体的棱、红外线瞄准器)

  (四)总结

  分辨直线、线段、射线。(关键看弯曲与否、端点。)

  边算边画。画一条比14厘米少9厘米的线段。

  射线延长成直线。过A点画射线,再延长直线。

  数几条射线,几个角。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数学第七册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1、例2。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还必须掌握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之一。这一理论知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却更深刻地反映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检验加法运算结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合理地进行计算,同时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数x的计算,为以后学习解简易方程作了准备。教学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一些简单应用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为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较好铺垫。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是通过一组用实物图表示的加、减法应用题,引出新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知识规律,用数学语言叙述相互联系,从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并通过已有的知识运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掌握规律。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一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一规律。教学难点:概括、推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学关键:通过对加、减法算式的观察、比较总结规律。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通过预习、算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学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比较对照、发现教学的方法。

  三、说学法。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观察,并进行比较;组织学生概括、推理、总结;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整体回顾。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活泼、主动,更好地长知识、长智慧,"肯学"、"会学"、"学会"。

  四、说程序。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题略)。

  2.填空并说出括号里表示什么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8=35130+()=250这两组基本题的设计,其作用一是加强整数四则基本功的训练;二是为学好新课做铺垫。一开始,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1)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并列式计算。35+25=60(本)引导学生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写出加数、加数、和。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基本关系式:加数+加数=和。

  (2)投影片出示(2)、(3)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计算。教师板书:60-25=35(本)60-35=25(本)

  (3)引导学生把(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与(1)题所列出的算式对照,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1.(2)、(3)题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个数在算式(1)中各是什么数?(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2.同(1)题相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要求的是什么数?3.变化规律是什么?

  明确:(2)、(3)题都是求加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经过讨论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屏幕上出现的三个算式,让学生进一步对照比较,反复讨论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数的关系式。这在思维要求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4)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①让学生说出怎样利用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检验加法。(看书30页做一做上三行)。②尝试练习,375+89=454强调要用减法验算。(订正时,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3.学习例2。

  (1)练习填空引入,()+8=15引导学生明确:先判断要求的是什么数,用哪个关系式计算。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数用()表示。现在我们用"x"表示。在练习中,教师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机地引导学生改写成x,这样过渡自然。

  (2)出示例2:x+15=40提问: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么数?怎样求未知数x?根据是什么?

  ②书写的格式怎样?强化书写格式。(每算一步,等号要对齐)。

  (3)培养验算习惯。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下功夫,将求未知数x与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结合,新的知识概念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得以同化。

  (4)练习例2下面的"做一做"。要求说出解题依据,检验。(注意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题略),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提高练习质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

  四、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平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习平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评价任务: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上课: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同桌两个同学再商量一下,可以怎么分呢?(你说)为什么你觉得第7组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第3组的两条直线呢,想象一下,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行线?(你说,你说,你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吗?大家看这两条直线,它们不相交,能说他们互相平行吗?所以,我们还要给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呢?(你说,你说,你说,同桌互相说,大家一起说)

  要判断一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说)同意吗?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我们才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例如: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他们的关系?(你说)能不能说a是平行线,b是平行线?你说的真棒。看这个长方形,你能从中找出平行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来看看老师的发现。想一想,铁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假如不平行,后果会怎样?”你能在运动场上找出平行的现象吗?

  刚刚我们欣赏了一些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平行线的存在使得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看起来更有序。接下来还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立交桥,它使我们的道路变的更通畅,从桥上经过的汽车与桥下行驶的车就不会撞到一起,也就是这两条道路不会相交,但是,能不能说这两条道路互相平行呢?为什么?(你说)所以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一定要看它们在不在同一平面内。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其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能不能再把它们分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的?(你说)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么证明这几个是直角呢?

  (真是好办法)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我们来看看书本上是怎样定义互相垂直的。打开书57页,找找答案,一起读:这是直线a,这是直线b,我们可以怎么说它们的关系?(你说)非常好。在这个长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况吗?(你说,你说,你说)那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中有互相垂直的图形?(你说,你说,说)

  其实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单独存在,例如下面的图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整洁,接下来老师就考考你对这两位朋友的了解。

  请独立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仔细观察,下面哪组是平行,哪组是垂直,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真强,同桌两个同学合作,根据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你说,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行与垂直),在今后学习中我们对他们会进一步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在进行了充分的教材分析以及对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情况调查后,我设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能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知道数和字母相乘的简单写法。

  学体会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培养符号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块:

  1.情景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从生活中取材。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猜猜这是哪里?”这时大屏幕会出示FC,M,CCTV这三个带有字母的地方的图片。学生会非常快速的回答出这些地方的名称。

  “你们怎么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些地点的名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告诉他们。看到这些特定的标志——字母的组合。就会认出这些地方。

  “是啊,生活中这些特定的字母代表着特定的地方。其实字母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有关字母的数学课堂,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词“字母”的情境中,同时最后又从生活中回到数学课堂,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新的小朋友——丫丫和妞妞,仔细阅读她们的对话内容,你能解答妞妞提出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回答出4岁,“你是如何列式求出这时丫丫年龄的?”顺着这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开始一问一答的形式,黑板上会板书:

  板书:

  妞妞(岁)丫丫(岁)

  11+3

  22+3

  33+3

  ┆┆

  88+3

  ┆┆

  1818+3

  ┆┆

  “照这样列举下去,还要写多少?”学生一定会认识到还要写很多很多,“那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明、概括的方式表示出妞妞和丫丫的年龄呢?请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再试着写一写。”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并试着写出表达方式后,我会有意挑选几份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

  (1)妞妞(岁)丫丫(岁)(2)妞妞(岁)丫丫(岁)

  (20)(20+3)(年龄)(年龄+3)或()(妞妞的年龄+3)

  (3)妞妞(岁)丫丫(岁)(4)妞妞(岁)丫丫(岁)

  ()(+3)(a)(a+3)

  这四种表示方式我会逐一出示,因为这些表示方式实际上是有层次性的,出示一种我会让学生分析一种,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第四种方式既简明又概括。“今天我们就用a表示妞妞的年龄,a+3表示丫丫的年龄。”

  “a表示妞妞年龄时,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是1、2、3等等很多很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在这里可能没有将a的取值与实际情况相联系,“a=200可以吗?”相信这时有部分学生一定会意识到现在人还不能活到200岁,“据了解,人的最长寿命也就是100多岁,所以这里的字母a能表示的数是有范围的。”

  “a+3除了可以表示丫丫的年龄,还能表示什么?”有了前面自主书写表示方式的和后边分析的过程,学生应当能看出a+3可以表示丫丫比妞妞大三岁。“也就是说,a+3还表示丫丫和妞妞年龄上的关系。”

  接下来是代入求值的过程,也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的过程。

  “现在根据丫丫和妞妞年龄的关系,只要知道妞妞的年龄,就能算出谁的年龄?”

  这时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妞妞23岁时,丫丫多少岁呢?

  当a=23时,a+3=23+3=26(板书)

  “经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用字母不仅能表示数,而且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至此,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讲授完毕。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采取一种比较开放式的问题导向,让学生经历自主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明白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优越性。]

  下面是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运算的简写方式。

  先出示一个铅笔盒及其单价,再出示3个铅笔盒,“列式表示出这3个铅笔盒的总价钱。”学生可能会列式9×3或3×9。接着出示5个铅笔盒,15个铅笔盒,让学生列式表示出铅笔盒的总价钱。这时出示密密麻麻的一堆铅笔盒,,“买这么多铅笔盒需要多少元?”如何列式?学生自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列式。“你知道买x个铅笔盒需要()元吗?”,“9×x或x×9”“这里的x可以表示哪些数?”

  对于这个问题,有了例1对于a的取值的考虑,学生应该会说出x可以表示很多数。“x=5.2可以吗?”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x的取值也是受限的,只能是自然数。

  “像9×X、X×9这些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数学上还有更简洁的写法”。这时大屏幕会出示阅读材料:9×x或x×9可以写成9·x或x·9,也可以简写成9x。1×x或x×1可以简写成x。随即会让学生自行阅读,并完成下面3个小题:×6=,s×1=,t+t+t=。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采取了自行阅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提取重要数学信息的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

  1.首先是一系列关于存钱罐的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出现,让学生练习了关于含有字母的简单的四则运算。本练习的最后一题将两种运算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练习的梯度性的目的。

  2.这道练习题是“神奇的盒子”,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输入与输出的数的关系,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道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题的设计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爬坡”的感觉,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其实有挑战性的才是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

  板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妞妞(岁)丫丫(岁)9×3

  11+39×5

  22+39×15

  33+39×x=9x

  ┆┆2n+2b=2(n+b)

  88+33b-n

  ┆┆

  1818+3

  ┆┆

  aa+3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第73页例1~例4。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能根据实际需要不改变原数的大小,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三、学具准备:

  同桌的两名学生准备用硬纸条做的米尺一把;长短不一的纸条(长度要大于5分米);剪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师:[板书:0.6元0.60元]0.6元、0.60元各表示多少钱?说明了什么?

  生:0.6元表示6角钱,0.60元也表示6角钱。说明了0.6元等于0.60元。

  师:很好,[板书:0.6元=0.60元]

  师:[板书:5、50、500]“5、50、500”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数,谁能添上不同的单位名称使它们所表示的量相等?

  生:5元、50角、500分。

  生: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生:5米、50分米、500厘米。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选其中的一组来研究。

  [板书: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这三个数量相等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纸条,再拿出自己用硬纸条做的米尺,第一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分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二大组的同学在长纸条上量出50厘米的长度,剪下来,第三大组的同学量出500毫米的长度,剪下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量得很好,请每个大组交上来一张剪好的纸条。[教师依次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长的纸条对齐贴在黑板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三张纸条一样长。

  师:对,这说明了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教师在黑板上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中间添上等号]

  师:谁能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生:5分米是0.5米,50厘米是0.50米,500毫米是0.500米。

  师:[板书:对齐上面板书的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分别在它们的下面写上0.5米、0.50米、0.500米]0.5米、0.50米、0.500米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师:[板书:0.5米=0.50米=0.500米]

  师:我们再来比较0.3和0.30的大小(见图30)。

  请同学们拿出印好的两个正方形,用阴影分别表示出0.3和0.30。

  [同时请一名学生在幻灯片上的正方形中分别画上阴影,表示出0.3和0.30]

  师:[教师巡视]很好,同学们都画完了,请看幻灯演示[用抽拉片将两个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重合]同学们看出了什么?

  生:0.3等于0.30

  师:[板书:0.3=0.30]请同学们观察0.3和0.30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0.3和0.30都是小数。

  生:它们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都是3。

  生:它们的大小都不够1。

  生:它们的大小相等。

  师: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0.3是一位小数,0.30是两位小数。

  生:0.3的百分位上没有0,0.30的百分位上有0。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是大小相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0.30的百分位上有个“0”,现在看看这个“0”在小数的什么地方?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最后面。

  生: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

  师:对,这个“0”在小数的末尾。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教师指着板书的等式0.3=0.30]从左往右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添了个“0”。

  师: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变。

  师:请同学们再看前面板演的等式。

  0.5米=0.50米=0.500米

  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

  师: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怎样?

  生: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

  师:它们的大小变了吗?

  生: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再指着第一次板演的等式0.6元=0.60元]请同学们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了“0”,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了“0”,它们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数的性质”。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4页看第二段,谁来读?

  生:[读]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师:[在黑板上出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分几部分内容?请你讲一讲。

  生: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二是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好!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第74页第三段。[看完后请学生回答]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师:对,怎样化简小数呢?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生:把0.70末尾的零去掉。

  师:[板书:0.70=0.7]105.0900这个小数化简时只能去掉哪里的“0”?谁上来指一指?

  生:只能去掉小数末尾的“0”。

  师:[板书:105.0900=105.09]

  下面我们进行巩固练习(做练习十九第2、3两题)。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50600

  0.09010.83012.00000.0750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及时反馈矫正]

  师:学习小数的性质还有什么用途呢?请看课本第74页第四段,看完后回答。

  生: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生:可以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师:对,[出示例4]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生:0.2=0.200

  生:4.08=4.080

  师:很好,根据什么可以这样改写?

  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怎样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呢?

  生:在“3”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3个“0”,3=3.000。

  师:很好,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就能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下面我们进行练习(做练习十九第4、5两题)。

  1.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18元6角1元零3分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5.430.0478.01

  134.870.9185.34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师:[挂出小黑板]我们再进行下一项练习。

  3.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0.3002.08

  0.0032.80

  2.0800.030

  2.80020

  20.000.3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连线]

  师:为什么0.003不和0.030连接起来呢?

  生:因为0.003和0.030不相等。

  师:对。请同学们再看下一道判断题。

  4.判断(对就打“√”,错就打“×”)。

  小数点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请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判断]

  师:这位同学打的是“×”,错在哪里?

  生:应该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小数点&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是上海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年级时已有接触过,已知道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一比”、“分数的加减法”和“小探究——分数墙”三个部分,本课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4、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前,学过了同分母、同分子的分数比大小,会通过画一画的方法直观进行大小比较,对分数的认识也上升到能用比较抽象概括的语言进行推算,这些都是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情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因为……所以……”推理过程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四、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分数的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教学分数加法时,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有1的分数加法教学中,由于有前面的基础,我让学生直接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兴奋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让学习内容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索“为什么这样算”。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

  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拓展练习,我采取了一题多用的方法,灵活的驾驭生成性的东西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连带关系,又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本节课的欠缺之处是,在指导书写算式中有1的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时,还应更具体些,学生口头会表达,但在规范书写上还是有困难,只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加减法算式。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25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比的应用数学说课稿11-02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6篇 说课稿 初中数学06-09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09-23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1-09

精选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10-13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10-11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10-06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10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