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3-02-04 08:57:49 数学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2

  小学学习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3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4

  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5

  一、学习目标: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4.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6.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3.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4.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5.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6.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2.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3.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4.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5.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6.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7.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6

  (一)乘除四则运算

 1.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2.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3.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7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较好,优等生较多。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和二次根式的化简。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和化简二次根式的常用方法。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 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本章重点是勾股定理和逆定理,难点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题。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本章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章重点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知识,难点是运用统计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分析,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加强双基训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判定、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二次根式和一次函数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工作,也是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快乐生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以题类题,触类旁通。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8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9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不能平均分。

  有余数除法的写法、读法:

  例:写法:9÷4=2……1(知道各部分的名称,9是被除数、4是除数、2是商、1是余数。)

  读法:9除以4商2余1.

  例:①19÷9=2……1读作:( )

  19是( ),9是( ),2是(),1是( )。

  ②41÷5=8……1读作:( )

  其中,被除数是( ),除数是( ),商是( ),余数是( )。

  ③被除数是73,除数是8,商是(),余数是()。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例:①除数是4,商是8 ,余数是3,则被除数是( )。

  ②一道除数是6的有余数除法,余数可能是( )。

  3、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一商二乘三减四比较)

  例:列竖式计算。

  ①21÷5= ②19÷6= ③48÷9=

  4、解决问题

  例:①17根小棒,每3根一份,分成( )份,还剩( )根。算式为( )。

  ②搭一顶帐篷需要9米布,43米布最多可以搭多少顶帐篷?

  ③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④有58个茶杯,每7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千”的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例:①( )个10是100;()个100是1000。

  ②1000里面有( )个100,( )个10,( )个1。.

  ③比299大1的数是()。

  2、千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800读作:( ),组成( )。

  808读作:( ),组成( )。

  880读作:( ),组成( )。

  3、“万”的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

  4、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组成。

  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例:①在2371中,2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7在( )位上,表示( ),1在()位上,表示( )。

  ②4050读作( ),组成( )。

  ③6009读作( ),组成( )。

  ④二千零六写作( );五千八百七十六写作( )。

  ⑤一个数千位上是6,十位上分别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⑥6060中的两个0分别表示( )、( ),两个6分别表示( )( )。

  ⑦一个数最高位是千位,它是( )位数;一个三位数,最高位是( )位。

  ⑧用1、2、0、6、8中的4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数位不同,数位多的数大。

  (2)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高位数字越大则数越大。

  6、认识近似数,估计。

  895接近900,900就是895的近似数。895≈900

  806接近800,800就是806的近似数。806≈800

  例:798≈ 2958≈

  1178≈ 20xx≈

  7、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

  三、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用竖式计算。

  347+281= 720-340= 727-562= 253+364=

  2、加减法的验算。

  例:笔算并验算。

  275+384= 724-562= 827-456=

  3、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

  例:竖式计算。

  475-289= 596+87=

  例: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零)。

  603-375= 305-227=

  例:竖式计算并验算(整百数减三位数)。

  800-425= 900-592=

  4、估算

  485-289≈200,因为485≈500,289≈300,500-300=200,所以485-289≈200。

  例:208+191≈ 800-205≈

  385+421≈ 614-398≈

  5、三位数加减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例:①500比436大多少?

  ②被减数是301,减数是138,差是多少?

  ③297比402小多少?

  ④一个数是562,它比另一个数少281,求另一个数。

  ⑤750比一个数多205,这个数是多少?

  四、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尺子上的1小格的长度时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dm表示。

  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2、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

  例:3分米=( )厘米

  7000米=( )千米

  2米=( )分米

  90毫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5千米=( )米

  例:2分米-9厘米=()厘米

  24毫米-14毫米=( )毫米=( )厘米

  8900米=( )千米( )米

  3千米4米=( )

  例: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

  火车每小时约行驶120( )。

  小强的身高约为140( )。

  球场长约80( )。

  例:填“<”“>”或“”

  40毫米○4分米 112厘米○20分米

  100毫米○1分米 8米○800厘米+20厘米

  五、图形与拼组

  1、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叫做(边长)。

  2、拼组图形(能准确数出拼组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六、时、分、秒的认识

  1、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钟面上有12个小格,60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所以,1时=60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了60个小格,正好是1圈。所以,1分=60秒。

  例:3小时=()分钟

  5分钟=( )秒

  2小时25分钟=()分钟

  60分钟=( )小时

  120秒=( )分钟

  1分钟30秒=()秒

  例:在○里填上“<”“>”或“=”。

  100秒○1分钟

  2小时○120分钟

  4分钟○40秒

  100秒○2分钟

  3分钟45秒○3分钟

  1分钟○60秒

  2、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读时刻:判断时针、分针。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例:8时31分(时针过了8是,分针走了31个小格,就是8时31分)。

  8时31分也可以写成8:31。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例1:7时30分到10时30分,经过()小时。

  时针从7走到11,经过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6,共走了( )分钟。

  例2:一列火车早上6时出发,上午9时30分到达终点,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例3:足球比赛分上、下两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长时间?

  例4:小丽晚上刷牙3分钟,洗脸4分钟,洗澡25分钟,小丽做完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七、混合运算

  1、加、减、乘、除、小括号运算顺序。(先小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

  2、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带括号)

  300-217+503

  720-325-279

  3、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带括号)

  脱式计算

  720-(325-279)

  679+(567-389)

  4、加、减、乘、除、小括号混合运算

  8×8+9=

  100-63÷9=

  520-(200+320)=

  55-5×6=

  6×9-35=

  72÷8×9=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0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测量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去括号顺口溜小学数学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1

  第一单元 数据整理与收集

  1.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2.会数“正”,知道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3.根据统计表,会解决问题。

  例: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 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天气名称

  晴天

  雨天

  阴天

  天数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的天数最多,(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2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5、解决问题

  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剪纸游戏)

  成轴对称图形的字母:

  ABCDEHIKMOTUVWXY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平移只能上下移动或左右移动。

  3、旋转: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例如:旋转木马、转动的风扇、转动的车轮等。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3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3、一刻钟是15分,半小时是30分,1小时是60分。

  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时,分针从12走到1,走了(5)分。

  时针从12走到3,走了(3)时,分针从12走到3,走了(15)分。

  时针从 1 走到4,走了(3)时,分针从 1 走到4,走了(15)分。

  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12)时。

  分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60)分或(1)时。

  4、写时间:两种

  几时几分和电子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

  【补充】分针从1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到1,走了(60)分或( 1 )时。 时间: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

  例: 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着7,这个时刻是( 8 )时( 35 )分。

  8时少5分是(7:55) 7时过10分是(7:10)

  时间的顺序:1时,1时多,2时,2时多,3时,2时多,4时,4时多, 5时,5时多,6时,6时多,7时,7时多,8时,8时多,9时,9时多, 10时,10时多,11时,11时多,12时,12时多。

  5、画分针时针需要注意:

  ①分针时针用一长一短(长短区分要明显)的直线表示即可,不用加箭头;

  ②时针的位置,不是整时钟面,在时针指在相邻两个数的.中间,当小于半时时,指针指向接近较小的数,当大于半时时,时针指向接近较大的数。以7:35为例,因为35分大于半时,所以时针指向更接近数字8,分针指向数字7

  同步练习

  想一想,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

  (3)1时=( )分 半小时=( )分

  (4)分针从12走到7,走了( )分;分针从3走到10,走了( )分。

  (5)时针从12走到5,走了( )时;时针从6开始绕了一圈,走了( )时。

  (6)时针在3和4之间,分针指着11,这时的时刻是( );时针在12和1之间,分针指着10,这时的时刻是( )。

  参考答案

  (1)12 60

  (2)1 5 (3)60 30 (4)35 35 (5)5 12

  (6)3:55或3时55分 12:50或12时50分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4

  一、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线.既可以作平行线,也可以作一个角等于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三、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是: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四、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是: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在证明时需注意:

  (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斜边上的高是斜边的一半。

  常考知识点: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定理。

  2、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及判定。命题及其条件和结论,真假命题的定义。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5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

  (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数学0的含义

  1、没有任何东西

  2、数轴的前点(原点)

  3、可以表示分界

  4、可以表示起点

  5、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图形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统计与概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处理数据;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03-05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11-28

二年级数学统计知识点10-22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02-03

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2-16

数学中考知识点02-17

数学必修知识点04-29

数学必考知识点09-13

数学向量知识点11-17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