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优)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知识框架
一级知识点数与代数二级知识点数的运算三级知识点
1、列竖式计算除法。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除法的验算
3、一步计算的问题
4、两步计算的问题
1、质量单位千克、克数与代数常见的量
2、千克、克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24时计时法空间与图形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期末知识点
第一单元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1.计算:列竖式计算除法。
2.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3.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用乘法验算)。
4.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5.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6.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2÷266÷672÷347÷7
(2)口算:36÷360÷268÷290÷3
(3)列竖式计算:39÷389÷467÷274÷3
(4)你能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十多吗?64÷584÷395÷481÷3
(5)王老师用72元买笔记本,如果每本单价是2元,那么能买多少本?李老师用60元买了20本笔记本,那么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6)一副乒乓球拍26元,一个乒乓球2元,用50元买一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能够买几个乒乓球?第二单元认数1.认数、读数、写数。
整千数:数位与顺序,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非整千数:认、读、写数,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按顺序整理数。
练习:
(1)口算:201+4000800030006000201000+100
(2)写一写:两个千加两个百加一个十是多少?
(3)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
(4)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
2.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时的数学思考,比较大小的实际应用,非整千数最接近几千。
练习:
比较大小:3650和2520,7890和8790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1.称一个物体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为单位。
2.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
3.千克可以用KG表示,又叫公斤。
4.从秤上读出物品的重量。
5.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为单位。
6.认识天平。
7.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
(1)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克?
(2)2千克=()克
(3)9000克=()千克第四单元加和减
1.口算两位数加、减。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练习
口算:44+2532+5714+6876642.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练习
手套的价格是12元,帽子的价格是手套的3倍,你能用线段画出来并算出帽子是多少钱吗?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
2.联系实际问题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包括: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利用线段图)。
求经过时间:
记忆: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经过时间3.两种计时方式的转化。
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互相转化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凌晨1时1时
早晨5时5时上午8时8时中午12时12时下午1时13时下午2时14时晚上6时18时晚上7时19时晚上8时20时晚上9时21时
深夜12时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记忆: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用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时。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用普通记时法表示,就用时刻减去12时。
练习
(1)图书馆的的公告牌上面写着:借书时间:12:0013:30,15:4017:00。图书馆每天的借书时间是多长?
(2)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表示,:下午2:00,晚上9:00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通常把长方形的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都叫做边长。)
2.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
练习
(1)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求篮球场的周长。
(2)操场长150米,宽70米,小强绕操场跑一周,小强一共跑了多少米?
第七单元乘法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2.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3.连乘计算。练习:
(1)200×3152×4261×3224×5(2)124×3×2115×2×4
(3)一头牛一天吃20千克草,两头牛两天吃多少千克草?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学习“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3.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
练习
(1)在一个口袋里放3个红球,一个黄球,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
1.分数的表示:分子、分母、分数线。
2.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2
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角的认识知识点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90°(角的度数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钝角<18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3
知识点: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2、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分之(),写作(—)。
3、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的()分之(),写作(—)。3份是它的(—)。
4、2/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3/5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2/5和3/5都是把同样的一张纸平均分成了5份,这样的2份显然比3份(),所以2/5<3/5。同样道理,5/6比2/6()。
5、4/5里有()个1/5,2/3里有()个1/3。
6、7个1/10是(—),4个1/7是(—)。
7、1/8是1个八分之一,2/8是2个八分之一,1/8+2/8也就是1个1/8加上2个1/8,一共是3个1/8,也就是(—)。
8、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6份是()个()(),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9、58这个分数中,()是分子,()是分母,读作()。
10、一本书有21页,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3页,占全书的()
11、妈妈买了12个苹果,给哥哥7个,给妹妹5个。哥哥得这些苹果的()(),妹妹得这些苹果的()()。
12、59是5个()()37里面有()个()1-()10=610
8个19是()()1里面有()个1525+()<1
二、解决问题
1、东东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老师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第一天完成了任务的715,第二天完成了任务的315,两天共完成了这项任务的几分之几?
3、一块蛋糕,小鑫吃掉了它的36,小淼吃掉了它的26,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这条公路的712,还剩几分之几未修好?
5、一张长方形的纸它的19涂红色,它的59蓝色,没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4
一、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三、周长: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估计:
(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5
知识点: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计算300×2,可以算()个百乘2得()个百,也就是()。
2、计算13×3,可以先算()×3=(),再算()×3=(),最后算()+()=(),所以13×3=()。
3、40×5=()。
4、14×2=()。
二、判断题。
1、20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2、33×2=66。()
3、因为3×5=15,所以300×5=1500。()
4、13×2和2×13的积相等。()
三、计算题。(口算)
41×2= 12×4=
300×6= 13×3=
400×5= 20xx×4=
40×4+8= 300×3+75=
四、解答题。
1、学校买来20个羽毛球,每个羽毛球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工程的修一条水渠,每天修70米,修了9天修完。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3、我有24元钱,姐姐的钱是我的2倍,姐姐有多少元钱?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6
一、运算顺序歌:
打竹板,响连天,各位同学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表,单把四则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查,又对又快喜心间。
二、除的意义:
看到除,圈一圈,除字前面是除数,除字后面被除数,位置交换别忘了。
三、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我是0,本事大,除法运算显神通。
不够商1我来补,有了空位我就坐。
别人要想把我除,常胜将军总是我。
四、认识钟表:
跑的.最快是秒针,个儿高高,身材好;
跑的最慢是时针,个儿短短,身材胖;
不高不矮是分针,匀速跑步作用大。
五、量角:
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一边读刻度,内外要分辨。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7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认识分数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7、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8、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4时计时法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2、【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①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经过10小时30分钟),但这里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②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
2、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3、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
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6、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认识年、月、日1。1年有12个月。
7、大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8、小月:有30天的月份是大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9、记忆大小月的方法:(1)拳头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单、双数记忆法。
10、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平年和闰年
1、平年:2月有28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2、闰年:2月有29天的月份是平年,平年有365天。
3、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8
观察物体知识点一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观察物体知识点二
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知识点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加与减知识点
连加
256+274+361=891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近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公式知识点
1.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3、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从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
(3)除到哪一位不够除就添0占位。
(4)看清运算顺序,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要是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知识点
1、年: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2、月:
大月:1、3、5、7、8、10、1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12时记时法
5、公式: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9
一、年月日: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二、100以内的质数口诀:
2、3、5、7和11,13后面是17,19、23、29,(十九、二三、二十九)
31、37、41,(三一、三七、四十一)
43、47、53,(四三、四七、五十三)
59、61、67,(五九、六一、六十七)
71、73、79,(七一、七三、七十九)
83、89、97。(八三、八九、九十七)
三、多位数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若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就可以,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四、多位数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没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五、多位数大小比较歌:
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位数相同比大小,高位比起就知道。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0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知识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知识点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2吨=20xx千克
方法分析:
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xx千克,即2吨=20xx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1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
半时=30分60分=1时
60秒=1分30分=半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5、(关于“大约)应用题:
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约”,求近似数,用估算。→(≈)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分数的初步认识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和分子相加、减。
② 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同分子分母的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2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3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2、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其中,被除数23,除数5,商4,余数3
4、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5、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4
知识点: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练习题:
一、填空。
1、1小时=()分1分=()秒
2、180分=()时120秒=()分
3、1时30分=()分1分55秒=(115)秒
4、80分=()时()分160秒=()分()秒
5、利民超市上午9:00营业,晚上8:00关门。这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小时。
6、时针指在4时多,分针指向5,这时是()时()分。
7、6时半,这时时针指在()上,分针指在()上。
8、上完一节课需要40(),再加()分就是一小时。
9、分针指在6上,时针指在8上,表示时间为();时针指在7上,分针指在12上,表示()时。
10、钟面上最短的针是()针,较长的针是()针。转动最快的针是()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时、分、秒)
1、小明做一道数学口算题大约需要3()。
2、一个人每天要睡8()。
3、莉莉跳100下绳子用了30()。
4、体育老师绕操场跑一圈要5()。
三、在()里填上“>、<或者=”。
半小时()29分1分
7秒()70秒
8分()80秒
150秒()3分
90秒()1分30秒
290分()5时
8时()480分
35秒()半分
200秒()2分
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钟面上有三根针,最长的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
2、分针跑一圈就是1小时。()
3、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秒针正好走1大格。()
4、分针从3走到6,表示用了15分钟。()
五、回答问题:
1、家乐福超市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李刚早上8:40来到超市,他还要等多少分钟超市才开门?
答:他还要等()分钟超市才开门。
2、王红1分钟能做8道数学口算题,那么,她能用6分钟能完成45道口算题吗?
答:()。
3、君君4:30放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做作业用去30分钟,她能在5:00准时地看《动画城》吗?
答:()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5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1分=60秒60分=1时60秒=1分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
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6、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1-10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02-26
小学数学知识点整理06-13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02-21
小学数学分数乘法知识点01-22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02-1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2-2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03-15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15篇04-06
小学生数学知识点总结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