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5篇(优选)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
一、线
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射线有一个端点,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线段有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平行线,只能画一条。
4.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就是他们的距离。
5.相交: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6.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互称为对方的垂线。
7.一条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过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只能画一条。
8.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9.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线是另一条线的垂线,这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二、角
1.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当角的两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重合时,这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3.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等于90度的角是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等于180度的角是平角,等于360度的角是周角。
5.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6.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7.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8.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2
(一)四则运算:
1、运算顺序: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⑵、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⑶、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⑴、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⑵、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⑶、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二)位置与方向: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或者绘制物体的具体地点。(比例尺、角的画法和度量)
2、位置间的相对性。会描述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观测点的确定)
3、简单路线图的绘制。数学四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
(三)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1、加法运算定律:⑴、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⑵、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⑴、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b = b a
⑵、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 b) c = a ( b c )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 b c = a ( b c)
5、有关简算的拓展:
10238-382 125253212588 3.25+1.98 10.32-1.98 3796+373+37
易错的情况:0.6+0.4-0.6+0.4 3899+99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5、小数的读写法: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一个数。
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就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7.小数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
8.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9.名数的改写:1吨30千克+800克=()吨
长度单位:千米米 分米 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0、求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与精确到百分位的提法)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取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大数的改写。先改写,再求近似数。注意:带上单位。
(五)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2、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6、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7、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六)小数的加减法:
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
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
(七)统计: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趋势,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八)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长度
情况分类:⑴、两端都植:棵数=间隔数+1
⑵、一端植,一端不植:棵数=间隔数
⑶、两端都不植:棵数=间隔数-1
⑷、封闭:棵数=间隔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3
1.小数基本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小数的读法
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4.小数的比较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5.小数的性质
(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
(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3)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4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被减数-减数=差、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4)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6.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7.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5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6
(一)(条形统计图)
【知识点】: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补充【知识点】:初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知识点】: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知识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知识点
近似数知识点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
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
典型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数是由7个千、3个百和5个十组成的,这个数是( )。
2、一个数从右边起,百位是第( )位,第五位是( )位。
3、3465的位是( )位,是( )位数。“6”在( )位上,表示( )。“3”在( )位上,表示( )。
4、100里面有( )十,一千里面有( )百,10个一是( )。
5、的四位数是( ),的三位数是( ),它们的和( ),差是( )。由( )个千、( )个百、( )个一组成3207。
6、万以内数的读法是从( )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位上是几就读( )千;百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只读( )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 )。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698的近似数是: 2956的近似数是:
3120的近似数是: 2802的近似数是:
1004的近似数是: 5023的近似数是: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01、加强整数和小数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要过关。四年级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必须非常熟练,保证准确率和速度,不然到了五年级就要重点学习分数,整数还不够熟练,到时面临的压力会更大。建议每天坚持就5道计算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
0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好时间,及时养成好的习惯更有利于后期的学习。
具体包括:
1.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课前预习,了解所要讲的知识点,带着问题来听课效果会更好。所有的知识点是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完全掌握住的,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课后复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2.规范孩子的书写。随着应用题的增多,一定要规范孩子的书写,对步骤过程要到位,对于行程要养成画图的习惯,数论要思路严谨,书写规范。
3.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孩子现在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思考,依赖性较强,为难情绪较重,遇到问题就退缩,这时要多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03、在寒假开始适当的做一些历年杯赛试题
寒假开始安排时间做一些历年的杯赛真题,加强综合训练,为春季冲刺各种杯赛做准备。
04、学习是需要持之以恒的
对于新知识在掌握基本概念和思路的情况下要想做到举一反三,离不了练习,适当的练习才能把知识点得到巩固,常和家长说学习一定要坚持,可以每天练习一到两道,根据时间合理安排保证不间断的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7
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数位顺序表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7、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哪一位不够用0来补足。改写“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将末尾的4个0或8个0去掉或加上“万”或“亿”字就行了。1.把多位数改写成“万”、“亿”。中间要用“=”连接
8、通常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方法是:看尾数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在数的末尾添上一个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舍去,添上计数单位“万”或者“亿”。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要用“≈”连接。
9、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0、我国在十四世纪发明的至今仍在使用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算盘上方一个珠子代表5,下方一个珠子表示1。
11、在计算器上,ON/C键是开关及清屏键,CE键是清除键,AC键是归0键。+、-、×、÷键是运算符号键。
怎么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小学数学整数的概念
十进制计数法;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整数大小的比较: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8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万?万位。
3、数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4、数位顺序表: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数位顺序表,如下。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6、数字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如:12367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某个数级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
如: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3647个万”
7、大数的读法:可以先分级,再读数。(1)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含有三级数的读法: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每级末尾不论有几个0,都不读;每一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8、大数的写法:可以先分级,再写数。(1)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2)含有三级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9、读写数检验方法: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10、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11、改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
(1)整万、整亿的数:将个级的4个0改写成“万”,将万级、个级共8个0改写成“亿”
注意: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属于准确数,要用“=”连接。
(2)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将万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将亿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2、省略尾数(求近似数):先分级,再看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或舍去。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千万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千位。(用“≈”)0~4为“舍”,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的数字不变,5~9为“入”,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上的数字加1。注意: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符号一定要用“≈”。
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分:
⑴在实际问题中,有些数据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如:四甲班有44个男同学,29个女同学。这里的“44”“29”都是准确数。
⑵还有些数据,只是与实际大体符合的近似数。我们在测定物体的长度、质量时,由于测量工具的限制,必然会产生误差,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数。如:小明身高140厘米,体重35千克。这里的“140”、“35”都是近似数。
⑶在对大的数目在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只需要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如:平常说一个城市有50万人,一个钢铁厂去年产钢120万吨。这里的“50万”、“120万”都是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4、3、2、1、0舍去;5、6、7、8、9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
用“=”和“≈”的区别:
7580000=758万7508000≈751万
9000000000=90亿9420000000≈94亿
12、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3、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14、计算工具的认识:
古时:“实物”、“结绳”“刻道”等方法来记数的。
(1)算盘:14世纪,中国发明了算盘。算盘有上下两档,上档每颗珠子代表5,下档每颗珠子代表1,每根杆相当于一个数位,如“万位上的一颗上珠”表示“5个万”。
(2)计算器:CE或者AC是“清除键”,ON/C是“开关及清屏键”。OFF是关闭键。
15、会用计算器计算和探索规律。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时,常用“公顷”和“平方千米(km2)”作单位。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直线: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4、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5、过点画直线的数量: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
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6、角的度量:工具是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步骤:(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量角器的其中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7、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8、会求一个已知角的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如右图,若∠3=25°,则∠4=90°-25°=65°
若∠1=25°,则∠2=180°-25°=155°
若∠1=25°,则∠3=∠1=25°(对顶角相等)
9、角的分类:
(1)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周角=360°
(2)1个平角=2个直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10、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
11、画角的方法:
A、用量角器画角(如画65°的角)
(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用端点和刚画的点来确定另外一条边的位置)
(5)画小弧线,标注
B、用三角板画角(如画75°的角)
画角方法和用量角器的相同,只是标注方法不同,需要标出这个角是由哪几个三角板上的角组合(加或减)而成的。
用三角板可画出所有15°倍数的角,如75°、105°、120°、135°、150°、165°
而用“一副(两个)三角板”可“拼出”75°、105°、120°、135°、150°这几个角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笔算乘法的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如145×12=17404、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1)将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如160×30=4800
5、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注意用两位数去乘三位数时,三位数中间的'0也要乘,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如105×30=3150
6、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7、乘法估算:
一要注意要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215×58≈12000
二是要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简化计算。
8、乘法验算的方法:
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看乘得的积是不是跟原来的积相同。
9、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单位:元/数量单位(复合单位)
每件28元表示为:28元/件,每本5元表示为:5元/本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单位:路程单位/时间单位(复合单位)
如:每小时80千米表示为:80千米/时读作:80千米每时。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例:小明的爸爸每分钟能打50个字(工作效率),如果打6分钟(工作时间),能打多少个字(工作总量)?
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
120÷2=60(千米/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
9、“买N送一”问题的解决:
例: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解决方法1:先算实际付的钱数:16×3=48(元)
再算实际得到的棵数:3+1=4(棵)
接着算平均每棵实际付的钱数:48÷4=12(元)
最后算每棵便宜的钱数:16-12=4(元)
解决方法2:先算总共便宜的钱数:16×1=16(元)
再算总共得到的棵数:3+1=4(棵)
最后算每棵平均便宜多少钱:16÷4=4(元
10、“够不够”问题的解决:
例1: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24×4=96(元)
100元>96元
答:他带的钱够的。
计算过程除了应该算出共需多少钱24×4=96(元)之外,还应当与带来的钱数进行比较,即100元>96元,可不用带单位但要注意同样单位的才能比较。
例2:小军家距离学校420米,小军上学时平均每分钟走62米,6分钟内他能走到学校吗?
62×6=372(米)372<420
答:6分钟内他不能走到学校。
解决问题:
1、书包每只零售25元,批发买4只送一只。按批发价平均每只只需多少钱?
2、小刘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他想到7千米外的某地野餐,30分能骑到吗?
3、校服秋装每套58元,冬装每套82元。四甲班共有学生30名,每人各订一套秋装和冬装,共需多少钱?
4、汽车每时可行80千米,普通列车比汽车每时快26千米,普通列车30时可行多少路程?
5、周巷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在校中餐生约有210人,按每生每餐200克米饭计算,那么准备一期中餐(共25餐)约需多少千克大米?
6、鸡场一周收鸡蛋576千克,每18千克装一箱,已经卖掉24箱。
(1)还剩多少千克?(2)还剩几箱?
7、小明服药,一天2次,每次3片。一瓶药装有50片,可吃几天?还剩几片?
8、小邵带500元去买《数学小灵通》,买了25套,还剩50元。每套价钱多少?
9、买4个排球需116元。照这样计算。
(1)348元能买几个?(2)买10个排球要多少元?
(3)再买3个排球,共需多少钱?
10、小明原有30本书,他给小英4本书后,两人的本书同样多。小英原有几本书?
11、小明原有40本书,小英原有30本书。小明给小英多少本书后,两人同样多?
12、小明和小英共有70本书,小明给小英3本书后,两人就同样多,原来各几本?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两种。
2、平行: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画垂线的方法:边线重合、平移到点、画线标号。
5、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距离。
6、平行线的画法: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7、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
8、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的要点:用垂直和平行的方法画图,注意标注:长方形要标出一组邻边的长度(长和宽),正方形要标出两条边长的长度,或者在旁边写出“长方形”、“正方形”。
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0、四边形的特性:
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具有“不稳定性”。应用:推拉门
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但是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只能画一条高。画高要用虚线。并做出垂足记号
12梯形的底、高和腰:从梯形上底上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有无数条高。但是从底的一个顶点向另一个底只能画一条高。
梯形的底是固定的两条边——————上底和下底(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特殊的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
12、集合图: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14、四边形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15、图形的裁剪:
(1)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和梯形
方法: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2)梯形:梯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梯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
16、图形的拼组(请自己画画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7、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在以下4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用到除法:
(1)求总数中含有几个每份的量。如求180里有几个30:180÷30
(2)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一个数的3倍是270,求这个数?:270÷3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求160是40的几倍:160÷40
(4)求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如求把24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40÷6
3、除法中的数量关系(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验算的方法)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4、口算除法: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也可以先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如160÷20=)①想:20×8=160,所以160÷20=8.
②把160和20末尾的0各去掉一个,相当于算16÷2=8,所以160÷20=8.理由见“商不变规律”
5、“除以”和“除”的不同:读法、意思有不同,常作为考点
例:120除以30,列式为:120÷30=420除130,列式为:130÷20=6……10
6、除法估算的方法: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先把不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7、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分为五步:一看,确定商的位置;二试,确定首先商几;三乘减,把商和除数乘起来再用被除数来减乘积;四比,比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五落,把被除数的个位落下来。
8、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用四舍法试商,商容易偏大,要把商调小;用五入法试商,商容易偏小,要把商调大。
9、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既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试商,也可以采取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十五的方法来试商。
10、试商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四六当五来动手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一好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1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后根据竖式补充完横式,注意要写余数。
12、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比较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大小,除数大商就是一位数,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典型考题:□38÷53,要使商是一位数/两位数,□可以填几?
13、商的变化规律:
(1)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要乘(或除以)几。
(2)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要除以(或乘以)几。
(3)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规律”(或商不变性质)。简便记法:“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是反向变化的,其余都是同向变化的”
14、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
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划掉相同个数的0,按照划掉0后的竖式进行计算,得出的余数如果不是0,还要再添上0,原来各去掉几个就添上几个
先将除数看成近似的整十数,再将被除数看成除数估成的整十数的倍数,以此估算出商。
15、笔算除法验算的方法:
笔算除法的验算一定要用乘法,不可用除法验算!
用除数与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16、解决问题应当注意的要点:
(1)常考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其中速度单位是常考点,如:
叔叔开车从A地送货到B地,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用了5小时,回来时少用了2小时,回来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决方法:①求回来的平均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先算出两地路程,也就是去时的路程,同时也是回来时的路程
60×5=300(千米)
再算出回来时的时间:5-2=3(小时)
最后算出回来时的速度,注意速度单位:300÷3=100(千米/时)
(2)倍数问题的技巧
例题: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00千克蜂蜜。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解法一:可以先算出每一箱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
(即求出1倍的量300÷4=75(千克)
再算12箱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75×12=900(千克)
解法二:也可以算12箱是4箱的几倍12÷4=3倍数作为单位不用写出来
再算出同样时间内蜜蜂能酿出的蜂蜜300×3=900(千克)
(3)最优方案(用同样的钱买最多的商品)课本80页第19题
解决方法:先看哪种方案更优,尽量使用这种方案来买,最后如果有剩余再考虑其他方案
例题:商场卖衬衫,一件29元,两件49元,老师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几元?
解决方法:比较两种方案,“两件49元”的更便宜(一件只要不到25元),所以先尽量用“两件49”的方法买,可以买3套(共6件),算式为185÷49=3(套)……38(元),2×3=6(件),发现最后的余数还可以买一件29元的,38-29=9(元),6+1=7(件)。所以最后可以买到7件,剩余9元。
第七单元【统计】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更能看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1、条形统计图常用1格代表2个单位,有时还要用半格来代表1个单位。如果要表示的数据比较大,可以用一格代表5个单位或更多的单位,一个代表几个单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比较方便。
2、由统计表画统计图的步骤和注意要点:
(1)观察表中项目,确定数据项(一般为数量)和类别项(小组名称、年份、时间等)
(2)确定横纵轴、刻度以及图的类型(横向或纵向)。
(3)画条形,标数据,注意条形的高度要符合刻度,纵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横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下往上。
(4)添上图例,根据图例补充完条形的条纹以示区别。
(5)标上标题。
(6)检查要素是否齐全。
4、学会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解决合理安排时间问题需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
(2)知道每项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
(3)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就尽量同时做,这样最省时间。
2、烙饼问题的解决:
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
①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
②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一般的解决方法:
饼个数×2÷同时可以烙的个数=需要烙多少次
需要烙多少次×每一面的时间=至少需要的时间
公式:烙饼所需的最短时间=烙饼张数×烙每面饼所需的时间(烙一张除外)
例如烙5张饼的时间,每面要烙3分钟,5×3=15(分)
烙8张饼的时间,每面要烙3分钟,8×3=24(分)
3、田忌赛马(对策论):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要学会寻找最优方案。在与对方比赛时,要选择一个利多弊少的最优策略,从而获得胜利。
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胜出。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9
第一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数位: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如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都是数位,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即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和千亿位)。
2.计数单位:像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如808008是(六)位数,最高位上的8表示(8个十万),中间的8表示(8个千),最低位的8表示(8个一)。
3.读数和写数:先分级,后读写。
读数时,级头、级中的0要读,级末尾的0不读,读数时每个数要大写。
写数时,先圈出级(亿或万)再写出来,没有的数位用0来占位。
如A、十四亿七千万六千四百写作14┆7000┆6400
B、一个数有3个百万,5个万,7个千和6个十组成,这个数是(305┆7060),四舍五入到万位是(306万)
4.改写数:先分级(=)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如84┆0000=(84)万198┆0000┆0000=(198)亿
5.求近似数:(先分级,用四舍五入法,≈)如四舍五入(精确到)到万位为或亿位:
如29┆9957≈(30)万109┆5932┆7500≈(110)亿
典型题:()里最小填几?9(5)846≈10万
6.一个数四舍五入后是8万,这个数最大是(8┆4999),最小是(7┆5000)
第二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与线之间垂线最短。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5.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必然相交,但相交不一定垂直)
判断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x)(原因°:没有说“在同一平面内”)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就互相平行(x)(原因:“相交不一定垂直”,见A)
6.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画垂线一定要画“┓”即垂足符号,会用直角进行检查,平行线画完后用尺子进行两端测量检查)
7.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8.量角与画角:先判断所量或画的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然后再量或画,量角后写角度时要写“”(度),画角要标注角的符号和度数。
9.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45°)
10.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15°,30°,45°,60°,75°,90°,105°,120°,135°,150°)的角。
第三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口算:整十数乘整百数(注意积中0的个数)
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如:437x2882x403440x35(竖式计算)
3.估算:(四舍五入法)
如:一台洗衣机395元,买6台大约需要(2400)元。(把“395”估为“400”)
4.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结合、交换都为了凑整,便于计算)
加法交换律:ɑ+b+c=a+c+b=b+c+a(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乘法交换律:ɑxbxc=axcxb=bxcxa(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如:25x17x4
=25x4x17
=100x17
=1700
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axb)xc=ax(bxc)
如:(25x125)x(8x4)
=(25x4)x(125x8)
=100x1000
=10000
加法结合律:如:378+527+73+122
=(378+122)+(527+73)
=500+600
=1100
5.乘法分配律:(有乘法,还有加法)(a+b)xc=axc+bxc
如:A、(125+24)x8B、85x82+82x15C、75x299+75x1D、88x102
=125x8+24x8=82x(85+15)=75x(299+1)=88x(100+2)
=1000+192=82x100=75x300=88x100+88x2
=1192=8200=22500=8800+172
=8972
E、98x65
=(100-2)x65
=100x65-2x65
=6500-130
=6370
6.特殊题型:125x8825x44(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见“25”想4,见“125”想8)
25x88(25x4=100,125x8=1000)
=25x(4x22)
=(25x4)x22
=100x22
=2200
第四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画图时看清题目:中心点(固定不动)方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角度(旋转多少度)
2.图形可以经过(旋转、平移和对称)得到不同的图案。
3.平移几格(先找出对应点,数出几格,不是数点)
第五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口算:整百数除以整十数(注意商末尾0的个数)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一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被除数前两位≥除数,商是两位数,被除数前两位/SPAN除数,商是一位数)
3.括号里最大填几?(方法:1.估算;2.计算)
如61x(7)44150x(14)750
(441÷61=7……14)(750÷50=15)
4.幼儿园买来334千克西瓜,平均每天吃48千克,这些西瓜可以吃(6)天。
(334÷48=6(天)……46(千克),最多吃6天,去尾法)
5.小红在计算除法算式时,把除数24看成了42.结果得到的商是8,正确的商是(14)
(先算出被除数42x8=336,再用336÷24=14)
6.竖式计算并验算:333÷37765÷74395÷56
7.行程问题:路程=时间x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速度记作“/”如千米/时,米/分等)
时间=路程÷速度
8.十万张纸厚约10米,10亿张纸厚约(100000)米。
(1万张纸厚约1米,10亿(10┆0000┆0000)÷1万(1┆0000)=10万(10┆0000)米
9.一捆铁丝重2500克,小李称5米长的铁丝重250克,这捆铁丝有(50)米。
(每米重250÷5=50(克/米)2500÷50=50(米)
11.中括号:(先画先算谁,注意运算顺序)
A、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B、没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C、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谁在前先算。
易错题如340-240÷20x5
=340-12x5
=340-60
=280
1.商不变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a÷b=(a÷c)÷(b÷c)
=(axc)÷(bxc)(c≠0,因为0不能做除数)
如:800÷252000÷125
=(800x4)÷(25x4)=(20xxx8)÷(125x8)
=3200÷100=16000÷1000
=32=16
第六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确定位置:
1.数对:A、(第几组,第几个),如第6组第2个,用数对表示为(6,2)
B、(列,行),如第3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为(3,5)
2.方向、角度、位置
A、(以----为观测点,——偏——()°,距观测点----米)
B、描述“——偏——()°”时,看“与那个正方向的夹角”,先说“正”方向,再说“偏方向”。
C、若题目中没有角度,要使用量角器量角。
D、描述物体位置时说“——偏——()°,不能说“西北、东南......等字样”。
第七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温度:
A、-5℃读作零下5摄氏度
B、0摄氏度以上,离0越远温度越高;0摄氏度以下,离0越远温度越低。
如:上海的气温是5℃,西安的气温是-2℃,哈尔滨的气温是-15℃,请将各地的气温从低到高排序(-15℃/SPAN-2℃/SPAN5℃)
2.正负数:
A、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负数0/SPAN正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如:我们所学过的整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x)(原因:0是最小的整数)
B、正负数用来表示两个意义相反的量。
如①高出海平面752米,记作+752米,那么-155米表示(低于海平面155米)
②赢利16900元,记作+16900元,那么-327元表示(亏损327元)
③收入1000元为“+1000元”,那么支出100元,记作(-100元)(收入-支出=结余)
④一袋奶粉的包装袋上质量为400土2克,那么就表示奶粉的标准质量为(400克),最低不能低于(398克),最高不能高于(402克)
第八单元概念及易错题
1.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比较不同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仅可以直观的比较不同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A、学校要统计各年级的人数,绘制(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原因要统计“年级人数的多少”);
B、调查记录小玲的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原因要统计“成绩变化趋势”)
2.绘制条形或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个单位。
绘制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用(线段或直线)顺次连接起来。(在点上标注数字)
3.如何从总体上描述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要求从记录调查的第一个点开始,分段描述,一步一步分析到最后一个点,分析中要有“上升、持平|、下降”的字样,或“增加、持平、减少”等字样。
典型题:数学书第98页2题。第99页3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0
1.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字母公式:a×b=b×a
2.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字母公式a×b×c=a×(b×c)
3.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c=a×c+b×c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1
一、判断题
1.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在A、B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 )
5.从一点出发只能画一条射线. ( )
6.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
7.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 )
8.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9.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 )
二、单选题
1.任意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正确的是( )
A.1个B.2个C.3个
2.等边三角形必定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3.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两个三角形应是( )
A.完全一样的三角形B.等底等高的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三、填空题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______________三角形.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
4.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米.
6.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三角形,又叫三角形.
9.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10.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1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1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钝角,最多有个直角,最多有个锐角.
13.( )角>( )角>( )角>( )角>( )角
14.求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已知∠1=70°
∠2=( )度∠3=( )度∠4=( )度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2.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3。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4.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5.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6.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2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8、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9、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 ; 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
0 ÷ a = 0 ;
⑥ 0不能做除数:
a÷0 = (无意义)
10、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先假设租价格便宜的船,并计算结果,如果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2、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2、连减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
4、连除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的意义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组成
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
3、小数的计数单位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
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
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5、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7、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8、小数大小的比较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9、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
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
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
11、求近似数
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2、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
第五单元 三角形
1、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6、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7、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8、多边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边数-2)×180°
9、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相等的两个内角叫做底角。
10、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三条边的长度相等,三个内角的大小相等(都是60°)。
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减法
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 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
3、画对称轴
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4、图形平移的画法
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
5、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1、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3、复式条形统计图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得到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有图例。
(2)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两种。
(3)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两个单位长度表示一个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
4、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
(2)注意写单位,画中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还有横坐标上的“0”。
(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
(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画斜线,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
(5)在每个图的下方都要写标题。
5、复式条形统计图
(1)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2)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
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1)假设法
①假如都是兔
②假如都是鸡
(2)古人“抬脚法”
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3、公式:
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
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3
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5、数位顺序表
例如(1)6.378的计数单位是0.001。(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
(2)6.378中有6个一,3个十分之一(0.1),7个百分之一(0.01),和8个千分之一(0.001)。
(3)6.378中有(6378)个千分之一(0.001)。
(4)9.426中的4表示4个十分之一(0.1)[4在十分位]
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7、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统一单位。(统一成一样的'单位)
(2)把要比较的数写成一列(小数点必须对齐)
(3)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百分位相同,就比较千分位。
8、小数点的移动: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两位100倍×100,三位1000倍×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除以一位1÷10,两位1÷100,三位1÷1000。
9、单位换算:
(1)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
10、求小数的近似数
方法:“四舍五入”法
(1)①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
②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
③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
(2)改写成“万”作为单位的数: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先划数级线)
(3)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1、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从大单位变到小单位,乘以进率。
从小单位变到大单位,除以进率。
4、国土面积(中国、省、市、区等)、海洋面积等特别大的面积适合用平方千米。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广场、校园等稍大土地面积适合用公顷。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44;
操场、教室等较小的面积适合用平方米。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0;
5、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1、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只有一个端点。
线段:不能延伸,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4、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度,记做1°。
5、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6、度量角的工具叫量角器。
7、量角的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8、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9、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1平角=180°
10、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1周角=360°
1周角=2平角=4直角1直角=90°
11、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2、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上找到要画的角的度数(如65°)的地方,并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14、用三角板可以画的角:180°165°150°135°120°105°90°75°60°45°30°15°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3、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价钱,叫做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4、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5、速度单位通常有:千米/时、米/分、米/秒等。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4、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都相等。或者说: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经过直线上一点(或外一点)作垂线,可以画一条。
5、同一平面内,与同一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6、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7、一个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周长不变。
8、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容易变形。例如:伸缩门、升降机
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无数条高。
10、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特点: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1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特点:有一条腰就是梯形的高。
12、从梯形上底任取一个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1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14、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5、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
16、四边形小结: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去0法: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
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同。除数和商的变化相反。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
2、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条形图一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
1、沏茶问题:
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2)明确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3)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2、烙饼问题:烙饼的最优方案是每一次尽可能的让锅里按要求放最多的饼,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节省时间。
3、对策论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要学会寻找最优方案。可以用列举法选择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而实际情况,当今的学生中养成预习习惯的还不够普遍,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教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起到引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问题作为预习的作业,如要求读、划、问、查,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结合课文背景、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现在学的课文有很多都距离孩子们很远,这就需要背景的查找来辅助学习,加深理解。
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一定的习惯性。其次,学生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打个*号等等。
作为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有些问题孩子会主动向你询问,上网的查询还需要家长的辅导。在上课时,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他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不是老师引着走,而是进行互动的学习。只要学校家庭共同联合,孩子的预习习惯一定会很好地养成,这对于他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保证课堂35分钟效率的最低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老师在讲课时,较多采用动作信号,往往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是个问题。
因此,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的动作问题,或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的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听懂教学内容。
3.课堂上说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其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不完整,老师要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所以,在班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说“我认为”“我补充谁的问题”……显得非常自信,有时像开辩论会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4.做作业的习惯
总体来说,学生的作业书写较好,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那是要有恒心的。现在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有的回家马马虎虎做好就出去玩了;有的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一有不懂得题目,就马上问家长,自己不动脑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1)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2)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
(3)做完作业认真检查。
作为一些作业常迟交的学生的家长可以相机地抽查孩子的书包,或者和别的学生交流后,再来询问。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让学生改掉迟交或者不叫不交的不良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5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知识点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a-b)c=ac-bc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知识点08-09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6-20
小学数学知识点04-02
小学数学知识点06-20
数学总结知识点小学10-21
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12-28
(推荐)小学数学知识点08-09
小学数学知识点(荐)08-09
(精品)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8-10
(精)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8-11